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灯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花灯戏

花灯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湖南花灯戏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湖南花灯戏又分湘西花灯戏、、平江花灯戏和嘉禾花灯戏。这些花灯戏也因流行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的差异,受相邻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以及发展的历史进程的不同,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各具特色, 自成体系。
湘西花灯流行于湘西,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等。清代多以半台班(半阳戏半花灯)形式出现,至二十世纪中,花灯小戏形成。
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及浏阳东乡一带,至今保留着载歌载舞的特点。也称湘南花灯戏,流行于郴州舂陵河流域,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花灯戏

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各地和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的各种花灯戏的统称。它们均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四川称花灯戏也称“灯戏”。原本是农民庆祝丰收和春节时在平地围灯边歌边舞的“跳灯”,后逐渐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灯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已开始演出。传统剧目分为正灯、浪口灯、地灯三类。正灯剧目多演民间故事,如《水淹蓝桥》、《山伯与英台》等;浪口灯多演农村生活,如《讨小吵架》、《假报喜》等;地灯的情节很简单,多为舞蹈。
四川灯戏的角色行当有小丑、摇旦、小生等。他们的表演接近生活,轻松活泼。演出以唱为主,大段对白很少见。唱腔吸收了民歌的特点,伴奏乐器以胖筒为主。
贵州花灯戏是在贵州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贵州的花灯歌舞便非常流行。花灯歌舞一般有两个角色,表演时双双起舞,欢乐轻松。贵州花灯剧属民间小戏类型,在表演上没有成套的程式化。动作身段大都取材于花灯舞蹈动作,主要的道具为折扇与手帕,具有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传统剧目有《拜年》、《姐妹观花》、《放牛拦妻》、《三访亲》等,都充满了生活情趣。新中国建立后,演出的剧目有《七妹与蛇郎》、《典型人家》、《春嫂》等。
云南花灯戏来源于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云南各地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分昆明花灯、呈贡花灯、玉溪花灯等九个支派。清乾隆前后,花灯逐渐形成两个种类:一种是不带戏剧情节的花灯歌舞,另一种是具有简单戏剧情节但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1946年,昆明出现了专业戏班。花灯艺人吸收了京剧、滇剧的表现手法并移植了一批剧目。角色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后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曲调,一部分来自民歌,一部分是从其他剧种中吸收过来的,还有一部分采用了滇剧的唱腔。云南花灯戏具有民族特色,充满生活气息,代表作品有 《十大姐》、《踩连厢》、《蟒蛇记》、《董永卖身》等。新中国建立后,演出了《孔雀公主》以及现代戏《岗哨》、《争女婿》等。

花灯戏

戏曲类别。流行在云南和贵州、广西、四川、湖南部分地区的各种花灯戏的统称。均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成,一般都有百年以上历史。艺术风格同花鼓戏、采茶戏相近。

花灯戏

民间小戏剧种。包括: 吉首、凤凰、桑植、大庸、永顺、保靖、麻阳、黔城一带的湘西花灯戏; 以平江为代表流布于平江、浏阳一带的湘北花灯戏; 以嘉禾为代表流行于湘南诸县的湘南花灯戏 (分河东、河西两路)。源于民间歌舞,曾称花灯或灯戏。歌舞性强,“二小” 为主,运用扇子和手巾、“圈子” (舞台位置变换) 和 “套子” (身段组合) 等表现手段,表现民间生活和男女爱情。音乐声腔,湘西以灯调为主; 湘北有川调、打锣腔; 湘南有正调和小调。湘西花灯戏曾与阳戏、傩戏同台,吸收了阳、傩剧目; 湘南花灯戏河西路吸收了祁剧剧目; 湘北花灯戏则吸收了皮影剧目。均由二小戏发展为大型戏。过去有歌舞演唱和舞台表演两种演唱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麻阳、桑植、保靖、古丈和嘉禾等县建有专业剧团。整理、编创剧目有《春哥与锦鸡》 (湘西编)、《剪窗花》 (平江编)、《蓉姑舂碓》(嘉禾整理) 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