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苏辙1039—1112Su Zhe宋代文学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等职。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后被贬谪雷州、循州等地。晚年定居颍川,自号“颍滨遗老”。苏辙主张:“文者,气之所形。”认为为文应依靠“养气”。他的议论文逊于父兄,叙事抒情文字境界较为开阔,纡徐曲折。苏轼称为“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他也擅长于诗,力图追步苏轼,但才力较逊。有《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擅写政论、史论文章,与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一起,并称“三苏”,又称他为“小苏”。同他的父兄一样,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中。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𣪕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文简洁秀丽,诗温醇蕴藉。有《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科中进士。又同策制举。熙宁二年(1069)任三司条例检详文字。熙宁五年(1072)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元丰二年(1079)因兄轼作诗讪谤罪,从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元祐元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绍圣初落职知汝州,三年(1096)贬为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又遭贬谪。晚年罢居许州颍滨,终日默坐。他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上主张养气为主,既注重内心修养,文注重生活阅历的广泛,他特别推崇司马迁的文章。他的散文简洁秀丽,委曲明畅,颇有气度。如《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也是宋代散文中的名篇。亦擅长诗歌,其诗朴实平稳,缺少文采,但也有意境深远、语言清丽之作。他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著有《栾城集》50卷,《后集》24卷,《三集》10卷,《应诏集》12卷。 苏辙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苏辙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第一个将它用于散文创作。他指出养气的方法,除加强主观的道德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丰富人生的阅历,即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与他父亲苏洵少不喜学而好游历,后来着重强调“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对为文的作用不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百家之书“无所不读”,缺乏的是阅历,因此强调周览天下以领略社会美和自然美对养气为文的作用。他还受苏洵关于“一家之文”的观点的影响,明确提出“文章自一家”(《栾城后集》卷四《开窗》),“凛然自一家”(《题东坡遗墨卷后》)的创作主张,强调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从他的散文创作来看,虽然才华不及轼,但“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轼《答张文潜书》),仍不失为一家风格。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颖滨遗老。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轼弟。嘉佑进士,复举制科。因反对熙宁新法,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以兄轼作诗讽刺新法得罪,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朝,历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擢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佑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后落职知汝州,复责雷州安置。徽宗时,提举宫观,致仕。所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苏辙的散文,议论文不如兄,然其记叙文纡徐曲折、汪洋澹泊,饶有情致,苏轼称其有一唱三叹之声。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他与父洵兄轼合称为“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眉州 (今眉山县) 人,苏洵子。北宋嘉祐二年 (1057年) 与兄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 (1061年) 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 “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 (1070年) 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 (1072年) 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 (1079年),其兄苏轼以作诗 “谤讪朝廷” 罪被捕入狱。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1085年),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元祐四年 (1089年) 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 (1091年) 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绍圣元年 (1094年),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年),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淡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三人合称 “三苏”。著有 《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等。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嘉祐进士。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曾为河南推官。哲宗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累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出知汝州,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时,徙永州、岳州。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有《栾城集》50卷等。其名列唐宋八大家,与父兄并以文名世。其文长于策论。《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记”体,叙事曲折纾徐,更有文学意味。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19岁时与兄轼同登进士。又同策制举,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王安石以执政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行青苗法,他力陈不可,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召为右司谏,蔡确、韩缜、章惇皆在位,窥伺得失,均被他论去。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上疏谏事,落职知汝州。累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将10年,卒。辙著有《栾城集》50卷,《栾城后集》24卷,《栾城三集》10卷,《应诏集》12卷,《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苏辙于熙宁六年(1074年)冬,于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知州的从官),官居三年。写《齐州泺源石桥记》;又为济南东郊闵子骞墓词堂建立写了《齐州闵子词堂记》。还有许多诗作,如《次韵李台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中有:“枪旗(茶名)携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金线泉)奇”。又有《槛泉亭》中:“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描绘趵突泉夜晚的景色。还有《舜泉复发》、《舜泉诗》、《岳下》、《北渚亭》等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