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苜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苜蓿植物名。或作目蓿,古大宛语BuKsu-k之译音。又称光凤草或连枝草。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采归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史记· 大宛列传》: 大宛左右“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古代所称苜蓿专指紫苜蓿而言,今为苜蓿属(Me-dicago)紫苜蓿、南苜蓿等的统称。 苜蓿muxu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苜蓿属(Medicago)中的紫苜蓿(M.sativa)南苜蓿(M.hispida)等的统称。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铺散。复叶,具3小叶,小叶上部边缘有细齿,托叶贴生在叶柄基部上。花很小,黄色或紫色,成短总状或头状花序,腋生。萼齿近等长,旗瓣长圆形或倒卵形,雄蕊(9)+1二组。荚果螺旋形或多弯曲,很小,不开裂。种子肾形或矩形。多为野生,我国各地有栽培。为优良饲料植物,又可作绿肥。 苜蓿豆科植物,俗称“草头”。可作绿肥或牲畜饲料,嫩叶可食。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时引进。《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国,马嗜苜蓿,汉使带回种子,大量种植于长安离宫旁。《汉书·大宛列传》亦载“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苜蓿Muxu豆科。又称紫苜蓿。多年生草本,高约1米。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上部叶缘有锯齿;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花蓝紫色。荚果螺旋状卷曲,有数种子;种子肾形,黄褐色。原产欧洲及亚洲西部。我国北部广为栽培或逸为野生。为优良饲料植物,又可作绿肥。 苜蓿alfalfa见“紫花目蓿”。 苜蓿Alfalfa一种饲料作物,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原产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燥的中亚,后传入欧洲、东亚、非洲和新大陆。分为牧草类和藤本类,具三小叶,开黄色或蓝紫色花。可适应各种气候和土壤,黄色花种的藤本类生长于干旱的大草原,而蓝色花种的牧草类则分布于气候宜人地区,常用于制造抗病、杀虫等药品。在加拿大,产量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变化,如埃德蒙顿地区两季收割量5136千克/公顷,温尼伯则为6787千克/公顷,圭尔夫三季收割量13619千克/公顷。现仍是加拿大重要的饲料作物。 苜蓿越年生蔓性豆科草本植物。又称苕子、大苕、元苕、巢莱、野碗豆、蓝花草子等。既是很好的肥料,又是优质的饲料,苕尖还可以作为蔬菜食用。四川种植苕子的时间长,面积大,范围广,曾经是四川主要冬绿肥品种。全生期190天~240天左右,但因品种、播期及地区气候而异。一般在中稻收后播种,翌年3月中旬左右收青,5月底前后收种。现全省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德阳、成都、绵阳等市地,亩产鲜草1500千克~2000千克,种子25千克~40千克。 苜蓿植物名。古大宛语的音译。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是一种富有营养的极好饲料。产于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这种作物才大量移植于中国内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