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苦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苦瓜balsam pear; bitter gourd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中的栽培种,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学名Momordica charantia L.,别名凉瓜,古名锦荔枝、癞葡萄。染色体数2n=2x=22。每100克嫩果含水分约94克、蛋白质0.7~1.0克、碳水化合物2.6~3.5克、维生素C56~84毫克。嫩果中糖甙含量高,味苦。随着果实成熟,糖甙被分解,苦味变淡。多食用嫩果,印度和东南亚人食用嫩梢和叶,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还取花食用。 苦 瓜 生长发育和果实形成 苦瓜整个生育过程约需100~200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慢,开花结果期占整个生育期的一半,开花结果的同时进行旺盛的茎叶生长,占总生长量的95%以上。主蔓一般在第4~6节发生雄花,并可连续发生。第一雌花多在第8~14节或更高节位发生,第一个雌花发生后每隔3~6节发生一个雌花,偶有连续发生雌花的。侧蔓一般在第一节后连续着生雄花,其后才发生雌花。低节位的雌花结果率较高。 苦瓜发芽需要30~35℃的温度,幼苗生长适温20~25℃,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生长不良。开花结果期间能忍受30℃以上较高温度。在25~30℃和良好的日照条件下,座果率高,果实发育迅速,苦瓜属于短日照植物。 栽培技术 多在春夏季栽培,播种季节由南至北,从2月至4月顺次延迟。华南和台湾等省还可秋季栽培。畦形和支架见丝瓜。 生长初期需压蔓,促发不定根,扩大根系的吸收能力。苦瓜侧蔓多,应摘除迟发生雌花的侧蔓,减少荫蔽,使养分集中结果。 苦瓜较耐肥,耐旱,不耐涝。栽种前施足基肥,苗期适当追肥,促茎叶生长。开花结果后持续供肥。苦瓜的果实发育快,花后10~12天达商品成熟,应及时采收。生长期间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雨天及时排水。果实顶部由绿转黄,表示进入生理成熟,可留种。经后熟、剖瓜取种、洗净阴干,在通风处贮藏。 苦瓜Momordicacharantia俗称“锦荔枝”、“癞葡萄”。双子叶植物,葫芦科。原产印度尼西亚的一年生攀援状草本。困果实表面有瘤状突起,故又俗称“癞葡萄”。成熟是黄赤色,果肉鲜红色,有苦味;瓤鲜红色,味甜。优良品种“大项苦瓜”,瓜大肉厚,苦中有甜;“消身苦瓜”的表面较为光滑,肉质细嫩。苦瓜中的营养丰富,维生素B、C含量较多,虽有苦味,但无毒。嫩果作蔬菜,切断后先用盐腌片刻,即可大除苦味。成熟果瓤可鲜食,有清火明目、解劳乏、除邪热和益气壮阳的功效。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栽培较多,喜以苦瓜做成凉茶饮用,可解表除暑。 苦瓜balsam pearMomordica charantia L.,又称凉瓜。古称锦荔枝、癞葡萄。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2n=2x=22。原产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南部栽培较多。叶掌状深裂。花黄色。果纺锤形或圆锥形,表面有瘤状突起;成熟果皮及果肉橙黄色;有特殊苦味;瓤鲜红色,味甜。喜温暖,较耐高温。一般春播夏收。搭架栽培。未熟果作菜用,成熟果瓤可生食。有清热祛暑、降血糖的药效。 苦瓜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热带。根系分布于地表30 cm的土层,侧根分布直径在1 m以上。茎蔓生,5棱。掌状叶深裂。花单性,雌雄异花同株。雄花萼片5枚、花瓣5片。浆果,每果含种子20~30粒,种子千粒重150~180 g。嫩果每百克鲜重含维生素C56~84 mg。染色体数2n=22。生长适温20~30℃。生育期100~200d。按果实形态分长圆锥形和短圆锥形2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