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茅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2 茅盾1886—1981现代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把《小说月报》改造成新文学的阵地。1927年赴武汉任《民国日报》总编。1928年7月赴日本,1930年春回上海任“左联”执行书记。抗战后赴武汉任“文协”理事兼《抗战文艺》编委,后到香港主编《立报》副刊。1939年去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5月去延安,后转赴重庆、香港、桂林等地进行抗战文化活动。抗战胜利后曾去苏联访问。建国后出任文化部长等职务。茅盾一生著作甚丰,出有小说集、散文集、剧本、文艺评论集多种。长篇巨制 《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出版过《茅盾文集》和 《茅盾全集》。 073 茅盾1896—1981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毕业,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同年与孙毓修合译出版美国卡本脱《衣食住》,从此他的翻译工作就不曾间断。1920、1921年间翻译作品即达80余篇。这些译作提倡妇女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批判黑暗现实,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痛楚与矛盾。此后还有《雪人》、《桃园》、《文凭》、《团的儿子》、《复仇的火焰》、《俄罗斯问题》、《苏联卫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等译作问世。1934年,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月刊,并在《译文》、《文学》和《世界文库》上发表30余篇文学作品。茅盾自1916年至1948年,共出版译著40余种,发表译文240余篇,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艺理论、科学常识、社会评论等。1949年后,仍主持《译文》(世界文学)的工作。在翻译中,他努力实现信达雅的准则。主张翻译要尊重原作的面貌,也要有创造性,要能把原作的风格和神韵传达出来。 茅盾1896—1981Mao Dun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字燕昌。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一个书香世家。 茅盾1896—1981Maodun现代作家、文学批评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父亲是清末秀才,从小受到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主编大型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从事文学批评和翻译工作。1926年在广州、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 同年去日本。1930年回国, 加入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抗战爆发后,先后在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9年到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到延安, 曾在鲁迅文学艺术院讲学, 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后又到重庆、上海等地。1946年底赴苏联访问。解放后曾任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文化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小说以上海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奠定了长篇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此外,描写20年代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社会变动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反映30年代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的“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以及揭露抗战后期重庆豺狼当道、特务政治罪行的长篇小说《腐蚀》;描写经济崩溃时期中小资产阶级命运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这些都是茅盾的重要作品。茅盾小说形象地描绘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 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矛盾冲突, 尤其是塑造了资产阶级典型人物的形象体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 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与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融为一体,布局宏伟精巧,语言简洁生动。茅盾在文学批评和理论方面卓有建树, 主要论著有 《小说新潮宣言》、《鲁迅论》、《王鲁彦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鼓吹集》、《夜读偶记》等等。他坚持文学为人生为社会利益服务的现实主义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茅盾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虹》、《第一阶段的路》、《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以及一大批译著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896年,卒于1981年。原名沈鸿德,字雁冰,曾用笔名郎损、玄珠、沈余、方璧等。浙江桐乡人。茅盾出生于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1913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开 始接受新思想。1916年,茅盾来到上海,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并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 主编。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茅盾早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从事文学批评与翻译介绍外国优秀进步的文学作品,积极倡导 “为人生”的实现主义文学。1926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后任 《民主日报》主编。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有: 处女作 《蚀》 三部曲,其中包括三部相对独立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东渡日本,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0年,茅盾回到上海,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 《子夜》的创作,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茅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茅盾到新疆讲学,并任新疆各族文化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由新疆辗转来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又由延安到重庆、桂林、香港等地。这一时期他陆续完成了长篇小说 《腐蚀》、《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创作,同时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委屈》,散文集 《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和剧本 《清明前后》等等。1949年,茅盾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历任文化部长、第 一至五届人大代表、第 一至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副主席等职。这期间还担任过 《人民文学》 和《译文》的主编,同时又有 《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等文艺理论著作问世。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茅盾文集》,其中收入了6部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50多个短篇小说、1个剧本和11部散文、杂文集。茅盾一生投身革命事业,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他的 《子夜》、《春蚕》等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家喻户晓,影响更加广泛。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茅盾1896—1982作家、文艺批评家和文艺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领导职务。抗日期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在文学活动中,编辑过《小说月报》、《文艺阵地》和《人民文学》等著名文艺刊物。主要创作有小说《蚀》、《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等,另有文学论著《鼓吹集》和《夜读偶记》等。1958年出有《茅盾文集》10卷本,40卷本《茅盾全集》在出版中。小说创作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为题材,视野广阔,思想深刻。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其笔名。浙江桐乡人。幼年在乌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1909年始,就读于湖州第三中学堂、嘉兴中学堂和杭州安定中学校。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8月,就业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在英文部和国文部,开始翻译、编写工作。1920年11月,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人于1921年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以《小说月报》为文学研究会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年,积极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任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直接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年底,茅盾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春,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自此以茅盾为笔名,开始文学创作,从事文学活动。创作了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8年7月去日本,写有长篇小说《虹》等。1930年返回上海,与鲁迅一起组织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为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和《残冬》等。抗战时期,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转至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3月在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文化协会的委员长。1940年5月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到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其时创作了著名的优秀散文《白扬礼赞》和《风景谈》。1941年5月在香港,任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的编委,在该刊上连载长篇小说《腐蚀》。之后又到桂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1945年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问世,于9月上演于重庆。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于1945年6月举行了庆祝会,同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抗战胜利后,茅盾到上海主编《文联》杂志。1946年底,应苏联文化协会邀请赴苏访问,有《游苏日记》和《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书出版。1947年又被国民党政府逼迫至香港。在香港写了许多文艺论文、杂文和随笔。1948年后半年写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锻炼》。1949年2月回北京,参加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文化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后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3月27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开始早期文学活动。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11月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20年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30年春回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领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是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始出版40卷本的《茅盾全集》。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五四运动前后,茅盾对社会伦理问题充满兴趣,特别是在妇女解放和婚姻家庭道德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了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新性道德。在这个时期,他已经明确主张“照社会主义者提出的解决法去解决中国的家庭问题”。关于文学家的责任,他认为应当是表现社会、民族的人生,“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1922年,茅盾开始探索革命文学,力图用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来指导创作。1927年至1928年,著《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结集的《蚀》,描绘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和道德面貌。之后出版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描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爱情生活的不同遭遇,揭露了旧礼教的弊害,反映了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成功地塑造了梅女士这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1931年至1937年,著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短篇集《春蚕》、《茅盾散文集》等。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各种体裁、各种手法,刻划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典型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子夜》堪称是一部形象的社会伦理百科全书。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战文艺必须反映抗战现实。著《锻炼》、《腐蚀》、《白杨礼赞》、《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说》、《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作品,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伟大精神,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歌颂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主要从事国家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著有《鼓吹集》、 《鼓吹续集》、《夜谈偶记》、《茅盾诗词》等。 茅盾茅盾 (1896—1981),中国文学家。原名沈鸿,又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幼时在马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1911年起就读于浙江省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即沈雁冰。文学家。1940年被邀请到新疆迪化,先后担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会长、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为新疆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盛世才制造“阴谋暴动案”后,被迫离开新疆。 茅盾1896~1981现当代小说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接编并全面革新《小说月报》,次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同时从事理论批评和文学翻译。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主编过《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文学创作。由《幻灭》、《动摇》和《追求》3个中篇构成的《蚀》三部曲,着重描写大革命前后以章静、方罗兰、张曼青等为代表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动态。虽表现了悲观情绪,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1928年去日本,写成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和长篇小说《虹》;后者描写女主人公梅行素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思想经历,标志着作者创作思想的转变。1930年初回国后加入“左联”,曾任执行书记。此时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林家铺子》反映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前途与命运,以《春蚕》为代表(包括《秋收》和《残冬》) 的“农村三部曲”,真实地再现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与觉醒奋起的历史动向,它们成为作者最著名的短篇佳作。另有反映知识分子觉醒的中篇《路》和《三人行》等。写于1933年的长篇代表作《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革命现实主义杰作,它充分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抗战时期他辗转于新疆、延安、重庆、香港等地,先后编辑过《救亡日报》、《文艺阵地》等多种刊物,并曾去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这一时期创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1941),是作者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代表作。它以“皖南事变”前后的重庆为背景,描写女特务赵惠明对革命青年的残酷陷害,揭露反动派勾结日伪汉奸制造军事阴谋的可耻勾当,愤怒控诉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其投降卖国和反共反人民的血腥罪行。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耶稣之死》、《委屈》、剧本《清明前后》以及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1946年返回上海,与以群主编《文联》,继续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次年访问苏联,写下《苏联见闻录》和《杂谈苏联》,对社会主义苏联作了真实报导。建国后除担任国家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外,仍撰写了大量理论批评文章,出有《鼓吹集》、《夜读偶记》、《读书杂记》等重要论著,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笔名,此外还有100多个笔名。浙江省桐乡市人。生于1896年7月4日,卒于1981年3月27日。儿童少年时代受维新派父亲和通文理、有远见的母亲的教育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1916年夏天,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17年,辑录中国最早的寓言选《中国寓言初编》,并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底主编《小说月报》,实施全面革新,并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第1批党员之一。此期间发表译著130余篇和多篇文学评论文章。1930年4月加入“左联”,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1949年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并连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茅盾一生著述甚多。不仅有《蚀》、《子夜》、《腐蚀》等多部中长篇和《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还有大量散文、文学评论和译著。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0卷本《茅盾文集》,并从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40卷本《茅盾全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