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茅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2 茅盾1886—1981

现代文学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把《小说月报》改造成新文学的阵地。1927年赴武汉任《民国日报》总编。1928年7月赴日本,1930年春回上海任“左联”执行书记。抗战后赴武汉任“文协”理事兼《抗战文艺》编委,后到香港主编《立报》副刊。1939年去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5月去延安,后转赴重庆、香港、桂林等地进行抗战文化活动。抗战胜利后曾去苏联访问。建国后出任文化部长等职务。茅盾一生著作甚丰,出有小说集、散文集、剧本、文艺评论集多种。长篇巨制 《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出版过《茅盾文集》和 《茅盾全集》。


073 茅盾1896—1981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6年,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毕业,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同年与孙毓修合译出版美国卡本脱《衣食住》,从此他的翻译工作就不曾间断。1920、1921年间翻译作品即达80余篇。这些译作提倡妇女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批判黑暗现实,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痛楚与矛盾。此后还有《雪人》、《桃园》、《文凭》、《团的儿子》、《复仇的火焰》、《俄罗斯问题》、《苏联卫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等译作问世。1934年,他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月刊,并在《译文》、《文学》和《世界文库》上发表30余篇文学作品。茅盾自1916年至1948年,共出版译著40余种,发表译文240余篇,其中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艺理论、科学常识、社会评论等。1949年后,仍主持《译文》(世界文学)的工作。在翻译中,他努力实现信达雅的准则。主张翻译要尊重原作的面貌,也要有创造性,要能把原作的风格和神韵传达出来。

茅盾1896—1981Mao Dun

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字燕昌。1896年7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一个书香世家。
茅盾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根基,同时他又从父辈那里间接受到了资产阶级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到辛亥革命的洗礼,思想上萌发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后因家境窘困而辍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直至1925年末,这十年他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批评、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曾发表过《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重要文艺论文。同时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1921年接编并全面革新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发展新文学的重要阵地。同年他又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实际革命活动,1921年初即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即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7年秋至1928年春完成了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性的中篇小说),首次以“茅盾”的笔名发表,从此正式开始小说创作。《虹》以真实细腻的现实主义笔法,展现了大革命时期部分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动摇、幻灭、再追求的心灵历程,显示了茅盾初期创作的艺术个性。1928年夏茅盾东渡日本,在日本创作了长篇小说《虹》,体现出在思想和艺术上力图摆脱沉闷的明显进展。又写下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并结成他最早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29),同时还完成了《中国神话研究ABC》和《西洋文学通论》等文艺理论著作。
1930年春茅盾自日本回国后,立即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并加入“左联”。1932年起茅盾的创作开始有意识地实现“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计划,进入创作高潮期,先后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子夜》(1933)、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等,这些作品以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确立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并且也显示了当时左翼文学运动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子夜》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在此前后,茅盾还分别创作了中篇小说《三人行》(1931)、《路》(1932)、《多角关系》(1936)和一些短篇历史小说。
抗战爆发后,茅盾辗转各地投身救亡活动,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了《文艺阵地》等刊物,积极推动抗战文艺的蓬勃发展。1940年5月曾由新疆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写成了歌颂解放区人民革命精神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茅盾陆续创作了《腐蚀》(1941)、《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走上岗位》(1943)、《锻炼》(1948)等长篇小说,完成了剧本《清明前后》(1945),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巫》、《委屈》、《耶稣之死》等。其中以“皖南事变”为背景的《腐蚀》,以其揭露反动统治黑暗与罪恶的大胆和深刻,成为《子夜》之后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1946年底茅盾访问了苏联,后著有《苏联见闻录》(1948)、《杂谈苏联》(1949)两部书。1949年7月茅盾在北平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茅盾长期担任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并继续撰写了大量文艺批评文章和回忆性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毕生的努力。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病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茅盾全集》(40卷本)将收录茅盾的全部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也将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等作品作为重点保留篇目。

茅盾1896—1981Maodun

现代作家、文学批评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父亲是清末秀才,从小受到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主编大型文学刊物 《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从事文学批评和翻译工作。1926年在广州、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 同年去日本。1930年回国, 加入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抗战爆发后,先后在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9年到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到延安, 曾在鲁迅文学艺术院讲学, 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后又到重庆、上海等地。1946年底赴苏联访问。解放后曾任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文化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小说以上海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反映了1930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奠定了长篇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基础。此外,描写20年代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社会变动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反映30年代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的“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以及揭露抗战后期重庆豺狼当道、特务政治罪行的长篇小说《腐蚀》;描写经济崩溃时期中小资产阶级命运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这些都是茅盾的重要作品。茅盾小说形象地描绘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风貌, 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矛盾冲突, 尤其是塑造了资产阶级典型人物的形象体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 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与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融为一体,布局宏伟精巧,语言简洁生动。茅盾在文学批评和理论方面卓有建树, 主要论著有 《小说新潮宣言》、《鲁迅论》、《王鲁彦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鼓吹集》、《夜读偶记》等等。他坚持文学为人生为社会利益服务的现实主义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茅盾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虹》、《第一阶段的路》、《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以及一大批译著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茅盾

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896年,卒于1981年。原名沈鸿德,字雁冰,曾用笔名郎损、玄珠、沈余、方璧等。浙江桐乡人。茅盾出生于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1913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学习,开 始接受新思想。1916年,茅盾来到上海,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并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 主编。1921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茅盾早期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从事文学批评与翻译介绍外国优秀进步的文学作品,积极倡导 “为人生”的实现主义文学。1926年,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后任 《民主日报》主编。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有: 处女作 《蚀》 三部曲,其中包括三部相对独立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东渡日本,这期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虹》。1930年,茅盾回到上海,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 《子夜》的创作,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茅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茅盾到新疆讲学,并任新疆各族文化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由新疆辗转来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又由延安到重庆、桂林、香港等地。这一时期他陆续完成了长篇小说 《腐蚀》、《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创作,同时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委屈》,散文集 《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和剧本 《清明前后》等等。1949年,茅盾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历任文化部长、第 一至五届人大代表、第 一至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副主席等职。这期间还担任过 《人民文学》 和《译文》的主编,同时又有 《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等文艺理论著作问世。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茅盾文集》,其中收入了6部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50多个短篇小说、1个剧本和11部散文、杂文集。茅盾一生投身革命事业,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他的 《子夜》、《春蚕》等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家喻户晓,影响更加广泛。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茅盾1896—1982

作家、文艺批评家和文艺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领导职务。抗日期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在文学活动中,编辑过《小说月报》、《文艺阵地》和《人民文学》等著名文艺刊物。主要创作有小说《蚀》、《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散文《白杨礼赞》和《风景谈》等,另有文学论著《鼓吹集》和《夜读偶记》等。1958年出有《茅盾文集》10卷本,40卷本《茅盾全集》在出版中。小说创作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为题材,视野广阔,思想深刻。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茅盾1896—1981

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其笔名。浙江桐乡人。幼年在乌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1909年始,就读于湖州第三中学堂、嘉兴中学堂和杭州安定中学校。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8月,就业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在英文部和国文部,开始翻译、编写工作。1920年11月,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人于1921年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以《小说月报》为文学研究会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年,积极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任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直接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年底,茅盾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春,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自此以茅盾为笔名,开始文学创作,从事文学活动。创作了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8年7月去日本,写有长篇小说《虹》等。1930年返回上海,与鲁迅一起组织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为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了重大贡献。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和《残冬》等。抗战时期,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转至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9年3月在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文化协会的委员长。1940年5月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到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其时创作了著名的优秀散文《白扬礼赞》和《风景谈》。1941年5月在香港,任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的编委,在该刊上连载长篇小说《腐蚀》。之后又到桂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1945年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问世,于9月上演于重庆。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于1945年6月举行了庆祝会,同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抗战胜利后,茅盾到上海主编《文联》杂志。1946年底,应苏联文化协会邀请赴苏访问,有《游苏日记》和《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书出版。1947年又被国民党政府逼迫至香港。在香港写了许多文艺论文、杂文和随笔。1948年后半年写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锻炼》。1949年2月回北京,参加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文化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后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3月27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茅盾1896—1981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开始早期文学活动。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11月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20年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30年春回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领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是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始出版40卷本的《茅盾全集》。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五四运动前后,茅盾对社会伦理问题充满兴趣,特别是在妇女解放和婚姻家庭道德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了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新性道德。在这个时期,他已经明确主张“照社会主义者提出的解决法去解决中国的家庭问题”。关于文学家的责任,他认为应当是表现社会、民族的人生,“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1922年,茅盾开始探索革命文学,力图用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来指导创作。1927年至1928年,著《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结集的《蚀》,描绘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和道德面貌。之后出版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描写了一群青年女子爱情生活的不同遭遇,揭露了旧礼教的弊害,反映了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成功地塑造了梅女士这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向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1931年至1937年,著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短篇集《春蚕》、《茅盾散文集》等。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各种体裁、各种手法,刻划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个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典型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伦理意义。《子夜》堪称是一部形象的社会伦理百科全书。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战文艺必须反映抗战现实。著《锻炼》、《腐蚀》、《白杨礼赞》、《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说》、《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作品,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伟大精神,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歌颂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主要从事国家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著有《鼓吹集》、 《鼓吹续集》、《夜谈偶记》、《茅盾诗词》等。

茅盾

茅盾 (1896—1981),中国文学家。原名沈鸿,又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幼时在马镇的一所教授新学的小学就读。1911年起就读于浙江省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走上文学道路,发表许多进步的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文章,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作家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并编写童话寓言故事10余本。1917年后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1年与欧阳予倩、陈大悲等组织文学研究会,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办和改革了 《小说月报》,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会介绍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先后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曾参加党的筹建工作和早期工作,任党中央秘密交通员。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直接参加了党所领导的五卅运动。1926年曾以左派国民党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任汉口 《民国日报》 总主笔。大革命失败后回上海,一度陷入悲观苦闷,开始以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前后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中篇小说 《蚀》 三部曲。1928年7月东渡日本后,与党失去了组织关系,但积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写有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1929年写作长篇小说 《虹》。1930年4月返回上海,和鲁迅一起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的执行书记,为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革命文艺队伍,反击国民党文化 “围剿” 作出重要贡献。1930—1939年相继创作长篇小说 《子夜》、中篇小说 《路》、短篇小说 《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等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以及许多杂文、速写,同时担任大型刊物 《文学》 的编委,并与鲁迅发起创办 《译文》 杂志。1936年提倡国防文学,又赞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同年参与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爆发后,广泛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在香港主编 《文艺阵地》 和 《立报》 副刊 《言林》,并创作以八一三上海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一阶段的故事》。1939年春至新疆学院任教,并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主席和新疆中苏文化协会会长等职。1940年5月抵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1940年底到重庆,写有散文集 《见闻杂说》,记录了作者这段时间的亲自经历和感受。1941年皖南事变后去香港,写成长篇小说 《腐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内地,寓居桂林,后又迁居重庆。其间写有长篇小说 《霜叶红似二月花》、剧本 《清明前后》、中篇小说 《劫后拾遗》 以及针砭国民党统治的大量杂文。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香港等地继续从事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坚持和平,反对内战的社会活动。1946年12月应邀赴前苏联访问,1947年4月初回国。写成 《苏联见闻杂录》、《杂谈苏联》 等书。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迫害的加剧,又赴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文化运动,并参加 《小说》 月刊的编辑工作,写了很多文艺论文、杂文和随笔。1948年下半年开始写作反映抗战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 《锻炼》 (未完成)。1949年2月到达北平,参加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文化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和政协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曾主编 《人民文学》、《译文》 并写下了 《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 等论著。“文化大革命” 后写成的回忆录 《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本人请求及其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一生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茅盾1896—1981

浙江桐乡人。即沈雁冰。文学家。1940年被邀请到新疆迪化,先后担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会长、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为新疆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盛世才制造“阴谋暴动案”后,被迫离开新疆。

茅盾1896~1981

现当代小说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接编并全面革新《小说月报》,次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同时从事理论批评和文学翻译。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并主编过《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文学创作。由《幻灭》、《动摇》和《追求》3个中篇构成的《蚀》三部曲,着重描写大革命前后以章静、方罗兰、张曼青等为代表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动态。虽表现了悲观情绪,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1928年去日本,写成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和长篇小说《虹》;后者描写女主人公梅行素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思想经历,标志着作者创作思想的转变。1930年初回国后加入“左联”,曾任执行书记。此时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林家铺子》反映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前途与命运,以《春蚕》为代表(包括《秋收》和《残冬》) 的“农村三部曲”,真实地再现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与觉醒奋起的历史动向,它们成为作者最著名的短篇佳作。另有反映知识分子觉醒的中篇《路》和《三人行》等。写于1933年的长篇代表作《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革命现实主义杰作,它充分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抗战时期他辗转于新疆、延安、重庆、香港等地,先后编辑过《救亡日报》、《文艺阵地》等多种刊物,并曾去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学。这一时期创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1941),是作者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代表作。它以“皖南事变”前后的重庆为背景,描写女特务赵惠明对革命青年的残酷陷害,揭露反动派勾结日伪汉奸制造军事阴谋的可耻勾当,愤怒控诉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其投降卖国和反共反人民的血腥罪行。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耶稣之死》、《委屈》、剧本《清明前后》以及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1946年返回上海,与以群主编《文联》,继续揭露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次年访问苏联,写下《苏联见闻录》和《杂谈苏联》,对社会主义苏联作了真实报导。建国后除担任国家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外,仍撰写了大量理论批评文章,出有《鼓吹集》、《夜读偶记》、《读书杂记》等重要论著,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茅盾

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笔名,此外还有100多个笔名。浙江省桐乡市人。生于1896年7月4日,卒于1981年3月27日。儿童少年时代受维新派父亲和通文理、有远见的母亲的教育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1916年夏天,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17年,辑录中国最早的寓言选《中国寓言初编》,并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底主编《小说月报》,实施全面革新,并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第1批党员之一。此期间发表译著130余篇和多篇文学评论文章。1930年4月加入“左联”,1934年9月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1949年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并连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茅盾一生著述甚多。不仅有《蚀》、《子夜》、《腐蚀》等多部中长篇和《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还有大量散文、文学评论和译著。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0卷本《茅盾文集》,并从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40卷本《茅盾全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