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0 茶法古代关于征收茶税或榷禁专卖的法律。唐德宗时始征茶税,后设榷茶使。从宋朝起,榷禁专卖和通商征税交替进行,或在各地不平衡地进行。至崇宁四年(1105)又在东南地区实行“茶引”法;茶商纳茶税后所领准许行销的执照叫茶引。茶商交纳引税,凭引到茶园户购茶,到产茶州县合同场秤发、验视、封印,按规定的数量、时间、地点运销。违反榷禁、茶引法令,要受刑罚,有的很酷烈。如榷禁主管官吏私以官茶贸易,其价值达一贯五百者处死;伪造茶引和结伙持杖贸易私茶,遇官司而拒捕者皆处死。另外,唐开始同西北回纥等族进行茶马贸易,宋在四川设茶马司,除与西北有茶马贸易外,同四川雅安、汉源等地的少数民族,亦作茶马贸易。金统治北方,茶叶须从南宋进口,为免“费国用而资敌”,实行茶禁,泰和六年 (1206) 规定七品以上官员方可饮茶; 元光二年(1223)重定茶禁,规定亲王、公主及现任五品以上官员方许饮茶;均不得出卖和馈赠。违者治罪。元朝起于漠北,拥有战马,废除茶马贸易。一行茶引法,设置“榷茶转运使司”等多种榷茶机构,主管执行榷茶法令,对茶贩不交验、售毕不缴纳引目者、转用茶引、涂改字号、夹带增多、引不随茶等,按私茶治罪。伪造茶引者斩,没收家产赏告发人。私茶由官司不禁而发生,官有罪。茶课税率,由轻而重,至元十三年(1276)全国征茶课1200余锭,至延祐七年 (1320) 达289211锭,40多年间增加近300倍。至明代,茶叶生产和贸易有显著发展,更重视茶法,明律规定:“凡犯私茶者,同私盐法论罪。”《纂注》云:“凡客商贩卖茶货必依例申买茶引,照引货卖方为官茶。”这种以茶引行销的茶叶行于江南。另外,是在四川和陕西汉中设茶马司,管理在当地征茶课和官买茶叶,立仓收储,贮边易马。汉中的运往甘肃、青海易马,四川的运往雅安、永宁易马。此外山西大同、云南大理也有茶马贸易。对边境的茶叶走私防范甚严,有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处罚甚重。《条例》规定:“凡兴贩私茶,潜在边境,与番夷交易;及在腹里贩卖与进贡回还夷人者,不拘斤数,连知情歇家牙保,俱发烟瘴地面充军。”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都尉欧阳伦,从陕西贩私茶到河州,曾被赐死伏诛,茶货没收。清初袭明制,陕、甘易蕃马,各省召商发引纳课。户部宝商局铸刷引由,备书例款,由各省预期请领,年办年销。凡伪造茶引,或兴贩假茶,及走私与外国人者,皆依律论罪。清朝牧地辽阔,官营茶马贸易在乾隆中期即止,全国一行发引商销。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东南各省增加茶厘、茶捐、发给“引票”、“厘票”、“捐票”为贩茶凭证,借以筹军饷。后废三票,改用税票。凡纳税者都可领票运销。政府对茶利垄断日趋削弱,对私茶的惩处亦减轻,运销私茶,查出只没官。 茶法确定茶税及其征收办法的法律称茶法。茶法始于唐代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 开始征收茶税之时,以后历代相沿,不断完善更改。宋时改为茶引法后,使茶法达到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程度。此后历代用引法以榷茶。(见: 茶引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