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花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茶花女LaTraviata四幕歌剧。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曲。脚本由皮亚维根据小仲马的戏剧《卡美利亚女郎》改编而成。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经修改,次年于该市再度演出,大获成功。歌剧以巴黎上流社会中的一段爱情故事为内容:贵族阿尔弗莱德,以自己诚挚热烈的爱情,融化了名妓薇奥列塔冰冷的心,唤起了她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勇气并随同阿尔弗莱德离开纸醉金迷的妓女生涯,来到僻静的乡间别墅。平静、清幽使她重疾缠绕的身心得以休养,然而阿尔弗莱德的父亲阿芒却以贵族的伪善和威严,迅即将这对青年拆散,酿成了薇奥列塔重返巴黎不久惨死的悲剧。这部歌剧的音乐,优美、抒情,多姿多彩,亲切易懂。序曲中有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充分显示女主人公性格的主题——展示着悲剧色彩。在第一幕里,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向薇奥列塔表示真诚爱情、充满青春活力和轻快的《饮酒歌》和表现薇奥列塔复杂微妙矛盾心理的大段咏叹调;第二幕中,阿芒劝薇奥列塔为阿尔弗莱德的前途应离开他时的唱段和薇奥列塔决定牺牲自己而离开阿尔弗莱德之前,表现她内心痛苦而复杂感情的“啊,愿你爱我,不要忘记我……”的唱段以及终场的二重唱,皆为歌剧中著名唱段。多年来一直被歌唱家们作为保留节目。这部歌剧以其诚挚动人的歌调、细致的心理描写、深刻的悲剧色彩,而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这是威尔第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意大利歌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名作。 《茶花女》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作品。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著有《茶花女》、《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等作品。小说《茶花女》是他的成名作,1848年问世后,他又以同一题材创作同名话剧,1852年首演,使他一举成名,获得更大成功。《茶花女》以现实生活中的玛丽为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玛丽出身贫苦,为生计所迫沦为娼妓,因美丽聪慧,终日宾客如云。但染病后却无人照顾,年仅23岁便在凄凉孤寂中弃世。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和主题,小仲马在作品中精心构思并着力渲染了玛格丽特和阿芒的爱情波澜:整日与玩世不恭的贵人公子们周旋的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出身富家但涉世未深的青年阿芒。阿芒炽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了阿芒的“前程”和阿芒妹妹的“门当户对”的婚事为由,逼迫她离开阿芒。为了阿芒和其家人,她忍痛牺牲了爱情。阿芒误认为她背信弃义,寻机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茶花女》的时代背景是七月王朝时代的法国。当时金融贵族掌握着统治权,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极端腐败。作品中玛格丽特所处的巴黎上层社交界,即是七月王朝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真实写照。腰缠万贯的贵族无所事事,沉溺于吃喝嫖赌,一位公爵收买玛格丽特做“女儿”,一位伯爵收买她做“相好”,一位男爵收买她做“情人”。在这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中,女性只作为玩物出现,毫无爱情可言。放荡而虚伪的贵族们,一面玩弄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一面又装作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把这些受害者指为败坏社会风气的罪人。当玛格丽特被迫离开阿芒时,她悲愤地感慨道:“既然你摔倒,就再也不能爬起来。上帝会原谅你,但人们却永远不会!”她的恋爱悲剧,是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抗议,而她的死,更是对其罪恶血的控诉。 《茶花女》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1852年由他本人改编成话剧。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小仲马像 《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曲,脚本由皮阿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853年3月首演于维也纳。剧情梗概:活跃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薇奥列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的爱情所感动,抛弃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离开巴黎与阿尔弗莱德共度幸福时光。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亚芒强求她与儿子断绝来往,以保全自己女儿的婚姻。为了爱人全家的幸福,薇奥列塔做出自我牺牲,重返风月场,并信守着对乔治·亚芒的诺言,未将真相告知阿尔弗莱德,致使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心,公开侮辱她。薇奥列塔卧病不起,当阿尔弗莱德从父亲处得到真情匆匆赶来时,她已奄奄一息,终于被疾病和黑暗的社会夺去了美丽的爱情和生命。全剧以深入的心理刻画,抒情的笔触,优美的歌调,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歌剧音乐多彩多姿,优美抒情,亲切感人。序曲和《饮酒歌》、薇奥列塔的咏叹调、亚芒的咏叹调及终场的二重唱皆为歌剧中的著名唱段。 茶花女原为法国小仲马的著名小说,后由他本人改编为5幕话剧,成就远远超过原著。剧本描写了名妓玛格丽特和青年亚芒的爱情悲剧。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妇女向社会提出控诉,揭穿了上流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的虚伪性。1852年首演于巴黎,大获成功。后又被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谱写为歌剧,影响迅速遍及欧洲和世界。 茶花女见“艺术”中的“茶花女”。 《茶花女》法国作家、戏剧家亚历山大·仲马(1824—1895) 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852年。亚历山大·仲马俗称小仲马,其父大仲马是以长篇小说 《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 著称于世的,1848年,小仲马的长篇小说 《茶花女》 问世后声名大震,此后,他便主要从事戏剧创作。1852年,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 《茶花女》 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茶花女》 和同名小说都是根据作家本人早年的一段恋爱经历写成的,情节也大致相同: 妓女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涉世未深的税务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掉阿芒的 “前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误以为她背信弃义,愤然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通过这出恋爱悲剧,作家愤懑地控诉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剧本 《茶花女》 把阿芒之父逼迫玛格丽特同阿芒断交,阿芒无情地羞辱玛格丽特等情节,作了更加突出的描写,并且让阿芒赶在玛格丽特咽气之前来同她作垂死之别,比小说的主题更鲜明,锋芒更锐利,也更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小仲马的剧作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度时期的产物,话剧 《茶花女》 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开端的标志。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小仲马的成名作,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感情经历创作的一部哀婉凄切的爱情故事,是当时著名的社会问题剧。 《茶花女》法国作家、戏剧家亚历山大·仲马 (1824—1895) 的代表作品。完成于1852年。亚历山大·仲马俗称小仲马,其父大仲马是以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著称于世的,1848年,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问世后声名大震,此后,他便主要从事戏剧创作。1852年,他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茶花女》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茶花女》和同名小说都是根据作家本人早年的一段恋爱经历写成的,情节也大致相同: 妓女玛格丽特偶然结识了涉世未深的税务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诚的爱激发起她对真正爱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亲却以他们的结合会毁掉阿芒的“前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误以为她背信弃义,愤然羞辱她。她终于在悲伤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死去。通过这出恋爱悲剧,作家愤懑地控诉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剧本《茶花女》把阿芒之父逼迫玛格丽特同阿芒断交,阿芒无情地羞辱玛格丽特等情节,作了更加突出的描写,并且让阿芒赶在玛格丽特咽气之前来同她作垂死之别,比小说的主题更鲜明,锋芒更锐利,也更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小仲马的剧作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产物,话剧《茶花女》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开端的标志。 《茶花女》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写于1848年。是以23岁病死于巴黎的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为原型,讲述一个出身贫寒 ,迫于生计沦落为娼,成为巴黎红极一时的妓女玛格丽特和富家子弟阿芒的爱情悲剧。1849年小仲马据此写成同名五幕话剧,并于1852年上演,获巨大成功。1852年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又改编成同名歌剧而闻名于世。 《茶花女》三幕歌剧。威尔第1852年完成。皮亚维根据小仲马小说《茶花女》改编。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首演,1856年5月24日伦敦上演,11月1日圣彼得堡上演,12月3日纽约上演,12月6日巴黎上演。讲述阿尔弗雷多与维奥莱塔之间的爱情悲剧。帕蒂、梅尔芭、泰特拉齐尼、加利·库尔奇、玛利亚·卡拉斯都以演唱剧中主角著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