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58 茶馆三幕话剧,老舍作,发表于1957年。这是作者剧作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得最为充分的一出戏。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描写了从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50多年社会的变迁。剧中通过对旧北京一个茶馆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把那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相,一幅幅地推到读者和观众面前。社会的统治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取代了皇帝,国民党又取代了旧军阀;各种“改良”、“救国”的口号都试验过了,均以失败而告终;广大人民群众的悲惨遭遇却有增无已。作者既没有正面描写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没有写历史上的“大人物”或“英雄人物”,而是通过对一些经常出入茶馆的一批 “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及其命运的描写,表现了社会变化这一重大主题。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当中,有清朝的太监、教士、新旧军阀、警察、特务、打手、人贩子;有旧艺人、厨师、小学教员、破产的农民;也有维新的资本家、“吃皇粮”的爱国者等,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社会画卷。作者着力刻画的是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王利发的房东“实业救国”派资本家秦仲义、“吃皇粮”的旗人常四爷。此外,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康顺子,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作者也描写了一部分在旧社会生活得“有滋有味”的人。如相面的唐铁嘴、人贩子刘麻子、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及他们的儿子们。在戏剧结构上,采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纵横交错的写法,三幕剧写了三个时代,语言精练、含蓄、性格化,具有独特的风格。 《茶馆》chaguan当代话剧。作者老舍。发表于1957年。 《茶馆》作者老舍。1956年创作,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
茶馆话剧。老舍作。1957年发表。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描写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社会”。通过形形色色人物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冲突,展开一卷动荡没落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图画,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理。采用高度概括的戏剧结构,语言精练、含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国际影响的优秀剧目之一。 茶馆老舍的话剧代表作之一。写于1957年。见“文学”中的“茶馆”。 茶馆饮茶休闲的场所。四川茶馆历史悠久,数量众多,遍布城乡各地,有 “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 之说。传统的茶馆中茶桌较低,椅子以竹子做成,有扶手和靠背,高矮适度,平稳贴身。茶具为独特的三件头: 茶盖、茶碗、茶船。茶馆内有专司泡茶的人,称作 “堂倌”,其泡茶和续水的技艺十分高超。不少堂倌能两手同时提壶掺水,客人走后,能双手各端一只茶碗,拇指扣住碗盖,把剩茶水倒得片叶不剩。四川茶馆不仅售茶,还兼卖香烟、花生、瓜子等,供应热水、开水,且任人久坐。到茶馆的人,多半有空闲时间,泡一碗茶慢慢地品,或者再买点瓜子慢剥细咽。养鸟者将鸟笼挂起,一边品茶一边赏鸟; 抽烟者身靠竹椅,一会喝茶品茗,一会吞云吐雾 ,自谓赛过神仙生活。更多的茶客则天南地北地吹 “龙门阵”,有些茶馆便干脆取名为 “谈天处”、“各说各”。茶馆既是休息场所,又是社交场合,三教九流皆于此相聚。旧时,各类行会皆于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成交看货; 黑社会组织也常常在此进行交易; 知识分子也喜欢来此看书和聚会。茶馆还是调解纠纷的场所,届时,双方当事人请一个头面人物调解,每人一碗茶,双方叙说情况后,由调解人仲裁。如果哪方理亏,负责给全部茶钱; 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部分茶馆在晚上还设有川剧玩友坐唱,十分热闹。至于说评书、弹扬琴,许多茶馆都少不了。现在,四川的茶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一些高档茶楼,在房屋、桌椅、茶具等方面已不再是旧时茶馆的模样了。 《茶馆》中国3幕话剧。作者老舍。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7年 《收获》 杂志7月号。195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1980年第二次印刷。剧本描写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风貌。全剧由茶馆掌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吃清廷皇粮的旗人常四爷贯穿始末。每一幕写一个时代。渗淡经营祖业的王利发,在朝代更迭、连年战乱和统治者的压榨盘剥下,生意每况愈下,最后连赖以生存的茶馆也被国民党情报机关强占,走投无路。少年气盛的秦仲义,变卖家产开设工厂,想干一番救国实业,在历史的动荡中,经不起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蚀,实业救国的理想终成泡影。血气方刚的常四爷从感叹大清国的没落到一尝铁窗风寒,从吃皇粮到自食其力卖青菜,体验了世道沧桑。当三个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老人最后走到一起时,却发出了同样深沉的感叹。全剧无贯穿的情节,作家以茶馆这个三教九流进进出出的小社会,王利发等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全剧气势宏伟,色彩斑斓,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简洁、隽永、传神,具有醇厚的 “京味”。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1980年起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赴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英国和香港、台湾地区演出,获得巨大声誉。 《茶馆》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南分会主办的文艺季刊。1985年9月创刊,16开本,公开发行。胡絜青(老舍夫人)题写刊名。以发表通俗文学、曲艺作品为主,以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为办刊宗旨。主编魏杰,编辑李启贤、邱刃、周笃佑等。 茶馆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南分会主办的通俗文艺季刊。1985年9月创刊,16开本,公开发行。胡絜青 (老舍夫人) 题写刊名。以发表通俗文字、曲艺作品为主,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中国报刊报》载文称赞它继承了老舍“文不太深,言不太俗” 的文风,虽系初尝,确如一杯“君山新茶”。主编魏杰。 《茶馆》三幕话剧。老舍著。通过旧北京一家大茶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兴衰,以及不同时期在茶馆进出的众多人物,概括了旧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第一幕展示清朝末年农民卖儿卖女、爱国者被捕入狱的黑暗腐朽世道。第二幕表现无休无止的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状况。第三幕表现国民党统治时期沉渣泛起,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这是新中国诞生前的最黑暗时期。剧终前,茶馆掌柜王利发等三个老人撒起纸钱祭奠自己,其实是给旧社会送葬的象征。全剧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但其鲜明生动的人物群像和典型逼真的生活画面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画面虽黑暗阴惨,但并无悲观绝望的气氛。于1957年发表,获建国30周年优秀剧作奖,享有世界声誉。 《茶馆》中国3幕话剧。作者老舍。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剧本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7月号。195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单行本,1980年第二次印刷。剧本描写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风貌。全剧由茶馆掌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吃清廷皇粮的旗人常四爷贯穿始末。每一幕写一个时代。惨淡经营祖业的王利发,在朝代更迭、连年战乱和统治者的压榨盘剥下,生意每况愈下,最后连赖以生存的茶馆也被国民党情报机关强占,走投无路。少年气盛的秦仲义,变卖家产开设工厂,想干一番救国实业,在历史的动荡中,经不起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蚀,实业救国的理想终成泡影。血气方刚的常四爷从感叹大清国的没落到一尝铁窗风寒,从吃皇粮到自食其力卖青菜,体验了世道沧桑。当三个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老人最后走到一起时,却发出了同样深沉的感叹。全剧无贯穿的情节,作家以茶馆这个三教九流进进出出的小社会,王利发等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全剧气势宏伟,色彩斑斓,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简洁、隽永、传神,具有醇厚的“京味”。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1980年起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赴德国、法国、瑞士、加拿大、英国和香港、台湾地区演出,获得巨大声誉。 《茶馆》三幕话剧。老舍作于1957年,发表于《收获》1957年7月创刊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1958年3月29日首演(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主演)。以戊戌政变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三个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北京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变迁,茶馆老板王利发的种种遭遇和最后走投无路悬梁自尽的结局,以及70多个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展示出这三个历史时期北京的社会风貌,揭示出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命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曾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应邀赴联邦德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