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草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6 草市古代农村中定期市集的通称。起源于东晋建康(今南京)城外的市集。得名由来,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原来是买卖草料的市集。唐时随着商业发展而日益兴盛。据文献记载:唐代赤壁、汴州及德州境内的灌家口均有草市。一般离州县城较远,在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其发生存废,既非取决于官府法令,也无市官,主要为商品所集,买卖所在,因需要而形成为商业兴盛的区域; 有的草市后来还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新的城镇,如灌家口草市,后来即发展成为福城。各地草市,各有不同的俗称,如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圩”、北方称 “集”。 草市古时在城郭外所设的交易市场。由乡村定期集市发展演变而形成。初见于唐代,至宋代已遍布各地。因长期进行交易,其所在居民点的市场功能已相当完备,居民多从事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一些临近城郭的草市已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其繁盛程度甚至超过城郭内旧市区。规模较大的草市形成草市镇。宋朝政府将草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明清时期草市及草市镇更普遍得以发展,许多地区已形成市镇网络。 草市旧时中国乡村定期市集的通称。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川黔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圩,北方称集。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今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有的草市后来变成新的城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