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荒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荒原》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发表于1922年。这首长诗被认为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无论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方面都为英美现代诗歌带来了全新的气象。全诗共434行,分5个部分,这5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一、死者葬仪》、《二、对奕》、《三、火诫》、《四、水里的死亡》、《五、雷霆的话》。长诗以古代圣杯传说和当代生活画面相互穿插,真实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文明的崩溃和失去信仰的精神荒原,宣扬只有皈依上帝,才能拯救这腐败、荒凉的社会。这是继《恶之花》之后,又一部以都市罪恶为题材的诗作。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极为独特:全诗由众多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幻觉组成,而这各不相关的意象却加深了作品的“荒原”感觉;另外,长诗还引述、仿制、改制了其他作品中的形象或语言片段,并使用了多义的象征手法。“荒原”既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象征,又可以视作一次大战后西方精神危机的象征,显示了作者很高的艺术造诣。 荒原长诗。托·斯·艾略特作。1922年发表。分《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5章。以古代圣杯传说和当代生活画面相互穿插,表现资产阶级文明的崩溃和现代西方世界的精神空虚,宣扬皈依上帝的宗教思想。以多种诗体类型组成,极少用韵;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水乳交融;大量征引古今作品的名句,赋之新的含义,形成新的意象,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在创作方法上,别开生面,影响深远,被公认为西方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荒原》长诗。英国艾略特著。1922年发表。全诗共分5章: 《死者葬仪》描写荒原上虽然春回大地,但有欲无情的现代人仍然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对弈》揭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同伦敦小酒店里的下层妇女同样庸俗和空虚。《火诫》进一步描写伦敦各种人物庸俗猥亵的生活,指出只有天降圣火,才能洗涤罪愆,复归纯朴。《水里的死亡》用商人弗莱巴斯的可悲下场,劝告人们坚持宗教信念,迈向圣地。《雷霆的话》中,代表上帝的雷霆要人们皈依天主,遵循施舍、同情、克制以及宁静的宗教原则,摆脱苦境,也反映了诗人对革命浪潮的恐惧感。该诗借用寻找圣杯的骑士传说,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喻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中的悲观失望情绪,也表达了作者渴望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出路的愿望。艺术上突破了旧诗陈规,形式变化多样,极少用韵,文字简洁,诗意葱茏。但隐喻、典故、引证繁多,诗中涉及6种语言,56部作品,比较晦涩艰深。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