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荔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荔枝产于琼山,主要分布在琼山县的永兴、石山、美安、遒谭、十安路、龙桥等地。品质较好的品种有琼山县羊山的鹅蛋荔、无核荔、黄皮丁香、蟾蜍红等。荔枝的营养价值很高。它的果肉多汁,味甘美,有芳香,鲜食最好,也可加工成罐头、酿酒、蜜饯等。 荔枝产于台中。含葡萄糖达66%,以及少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价值很高。此地种植的荔枝种类很多,除了挂绿荔枝以外,还有三月红、糯米糍、黑叶、桂味等品种,后两种最为普遍。黑叶荔枝果皮呈深红色,肉脆多汁,核或大或小,品质最好,是中熟品种;桂味荔枝果味香甜且带有较浓的桂花味,独具一格,是晚熟品种。 荔枝litchi亚热带春季主要蜜源植物。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别名大荔。无患子科。中国为荔枝的原产地,栽培历史在两千年以上。中国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分布于北纬18°~30°地区。广东是中国荔枝的主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第一位;福建分布于东南沿海至南部(北纬24°~26°);台湾主要分布于台中盆地、台南平原和屏东平原等西部沿海地区。广西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北纬21°~25°);海南、四川、云南、浙江和贵州有少量栽培。印度、东南亚各国及太平洋岛屿、大洋洲、非洲和美洲各国均有分布,以印度、南非、美国栽培较多。荔枝品种繁多,中国栽培品种达160多个。根据果实成熟期不同,分为早熟种(如三月红、水东等)、中熟种(如黑叶、妃子笑等)、晚熟种(如兰竹、糯米糍、陈紫等)。荔枝喜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土层深厚而肥沃的酸性土壤,具耐湿性和耐旱性。生长期间要求光照充足,高温高湿,最适温度23~26℃,遇霜雪易受冻害。花芽分化和形成期要求一段时间2~10℃的低温、雨量少、相对湿度低的干燥条件,超过19℃不易成花。 (a) (b) 荔枝花粉粒 花粉淡黄色。花粉粒扁球形或近球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每个角上具一个萌发孔,三角形三边呈弧形(见图)。大小为18.8(16.4~21. 5)×22.9 (20.4~26. 1)微米。具3孔沟;内孔直径超过沟的宽度,沟的界限不明显。外壁内外层厚度相等,表面具细致的条纹——细颗粒状雕纹。 荔枝litchi无患子科荔枝属, 常绿果树,大乔木。又名离支。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除上种外, 还有中国云南野生荔枝新变种 (L. chinensisSonn. var. spontaneus Pei Var nov.) 及菲律宾野生荔枝(L. philippinensis Radl), 但均无栽培。 荔枝 荔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年平均温12~24℃,在10~12℃时,枝梢生长最速, -2℃是荔枝遭受冻害的临界温度。花芽分化需要有14℃以下到0℃以上的低温,18~24℃开花最盛。荔枝喜光, 充足的阳光有利于花芽分化、果实发育和提高品质; 生长期需要较充足的水分,开花期忌长期阴雨。对土壤适应性较强, 但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沙壤土最好, 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以pH5~6为宜。 主要品种 据整理中国荔枝主要品种有140多个,其中广东品种最多, 生产上的良种有: ❶糯米糍。果皮鲜红色, 肉厚、焦核、肉质软滑, 浓甜多汁, 具香味, 单果重25克, 丰产, 优质,种子退化为中晚熟种,但不耐贮。 ❷桂味。肉厚, 多数核少, 肉质爽脆、清甜多汁,具桂花香味,质优, 为中晚熟种。 ❸怀枝。栽培最多, 果肉软滑多汁, 有大果、小果, 大核、小核,早熟, 晚熟等类型, 适应性强, 单果重22克,丰产,产量稳定。 ❹黑叶。肉厚, 肉质软滑, 多汁,为鲜食、制罐、晒干三用良种, 适应性较强, 单果重20克, 较丰产稳产, 中熟。 ❺三月红。早熟良种,单果重35克,味甜, 微酸, 较稳产, 耐水肥。 ❻妃子笑。果大,肉厚,核细, 多汁, 清甜芳香,产量较稳定,耐水肥。 ❼新兴香荔。小型果, 种子极细, 肉质爽脆, 香味浓, 质极优,晚熟。 ❽增城挂绿。果肉致密, 肉质爽脆, 清甜,具特殊香味,质优, 但大核居多, 晚熟品种。 ❾大造。果大, 肉滑, 味甜, 微酸, 多汁, 核较大, 单果重22克, 较稳产, 适应性强, 较耐寒。此外,还有水东、白腊、白糖罂、犀角子、尚书怀、甜岩、雪怀子等良种。广西品种大致与广东同, 另有灵山香荔, 主产于广西灵山县, 单果重21克, 肉质爽脆, 味甜带香, 多数焦核,丰产,适应性强, 为中晚熟品种。福建良种有: 兰竹, 肉厚, 肉质软滑, 味甜多汁, 较丰产,适应性强,为晚熟种; 陈紫, 肉厚, 肉质软滑, 多汁,味甜微酸,带香味,丰产,晚熟。台湾主要品种有黑叶、红荔。四川品种以铊荔品质最优, 肉厚多汁, 味甜而香,晚熟;楠木叶,肉质细嫩, 略脆, 汁多, 味甜, 微酸, 晚熟。浙江南部引种以元红较好, 稍耐寒。荔枝品种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即果皮片峰尖刺型、果皮片峰毛突型、果皮片峰平滑型。这3种不同类型, 可作为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此外, 对于果实形态、花序、叶片、树型和成熟期等, 也是鉴别品种的重要特征。 栽培技术要点 荔枝繁殖苗木主要有嫁接和高压条两种。嫁接法常用合接、嵌接、补片芽接和切接, 一般于春季进行,成活率较高。高压条全年均可进行,但以春季3月至4月最好, 宜选保湿力强的生根基质附于压条圈口,再用薄膜包裹, 发根2~3次后截离母体,假植或定植。平地荔枝园水位不宜高于0.7米,并修筑排水沟, 培土墩种植; 丘陵地荔枝园需修筑梯田, 防止水土流失。旱地植穴宜深宽各1米,分层埋入绿肥、杂草或腐熟堆肥以作基肥。幼苗移栽要带泥团, 培土轻压, 防止伤根。株行距一般为5~6×6~8米, 配置10%左右的授粉树, 春植或秋植均可。定植后要淋水防旱。第一次新梢老熟即可施薄肥, 以后每发一次新梢, 施肥1~2次。幼树宜及早选留3~5条分布均匀的健壮枝条作主枝, 以便培养成半球形树冠。幼树园地可利用株行间种矮生短期作物如蔬菜、豆类等, 既有利于园地土壤改良, 也可增加近期收入。荔枝如遇冬季温暖多雨、春季低温阴雨, 常出现少花或有花少果以至无果, 必须通过培养结果母枝, 控制花期以改变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通常采用环割、断根或喷B9、乙烯利, 以抑制冬梢萌发, 促进花芽分化; 但忌在老树弱树进行。在花穗形成初期, 适量短截花穗, 促发侧穗以延缓花期, 增加授粉机会。花多时疏剪花穗可提高花质, 促花早开。荔枝雌雄异熟, 要重视花期放蜂或进行人工授粉。花期遇雨, 尽可能摇落开过的雄花以利幼果成长。荔枝结果树一年施肥3次。花前促花肥, 要求氮、磷、钾并重; 幼果期保果壮果肥, 要加重钾肥;采果促梢肥则要以氮肥为主,磷钾配合。根外追肥在果实生长过程喷施, 能起保果壮果作用, 可用0.4~0.5%尿素; 前期加硫酸镁(0.2%)、后期加磷酸二氢钾(0.2~0.3%), 隔5~7天喷一次。冬季清园要在园地撒施石灰, 并培上塘泥、河泥和堆肥。沿海产区习惯施用盐卤鱼渣, 均在初冬掘穴施下。园地中耕, 采果前则浅耕10~15厘米, 冬至后可深耕15~20厘米,以利新根萌发。荔枝修剪可在采果后一月内,主要剪去徒长枝、病虫害枝、过密枝以利秋梢茁壮成长。至12月下旬后再修剪一次。应保留树顶较密枝梢, 以光线能透进树冠为宜。盛果期遇旱应进行灌溉, 以确保丰产丰收和秋梢健壮。病虫害主要有荔枝蝽象、爻纹细蛾、小灰蝶、拟小黄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黑点褐卷叶蛾、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龙眼拟木蠹蛾、星天牛、龟背天牛、樟翠尺蠖、茶黄蓟马、黄胸蓟马、荔枝网纹蓟马、荔枝金龟子、独角犀、荔枝瘿螨、荔枝霜疫霉病、白蛾蜡蝉、炭疽病、荔枝酸腐病、菟丝子、荔枝溃疡病、地衣等, 为害荔枝树、梢、花、叶、果等, 宜采用综合防治, 并注意采收后清园及冬季清园。 荔枝果实在常温下不耐贮藏, 宜采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袋小包装密封, 置于2~4℃的低温条件下, 可贮存20~30天。 经济价值 荔枝是中国南方著名特产,不论鲜果、干果、罐头、果汁、果酒、内销外贸均享有盛誉, 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 营养丰富。广东荔枝每100毫升鲜果汁含维生素C13.2~71.7毫克, 可溶性固形物12.9~21%。果实除供鲜食及加工制品外, 民间常用作药疗补品。果壳、果核和根均可入药, 果壳还可提取单宁, 种子含淀粉37%, 可以酿酒制醋, 花为重要蜜源, 木材坚实, 为建筑和高级家具用材, 综合利用范围广泛。中国荔枝品种资源丰富, 群众有长期栽培经验, 适宜发展荔枝的南亚热带地区尚有广阔的丘陵山地未充分利用, 开发荔枝生产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 荔枝lycheeLitchi chinensis,别名离支、大荔。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染色体数2n=30,28。早在秦汉之前就有栽培,至宋代蔡襄在《荔枝谱》中已记载有32个品种。高达20(30)m,树冠广圆形。枝常扭曲,小枝有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4~8,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6~15cm,全缘;圆锥花序顶生,长16~30cm,花杂性,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无花瓣,花期3~5月。核果球形或卵形,外果皮有小瘤状突起,橘红色至暗红色;种子褐色,被乳白色肉质假种皮,果期5~7月。栽培品种很多。产中国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贵州、四川和台湾有栽培;越南、泰国也有分布,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及北美有引种。耐阴,花期需光;喜湿热气候和多雾天气,不耐低温;对土壤适应较广,酸性土及钙质土均可生长,但以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冲积土为佳。寿命可达千年以上。播种、嫁接和高压繁殖。种子易丧失发芽力,应随采随播。嫁接一般以原种实生苗为砧木,行靠接、合接或芽接。高压一般在2~9月选3~4年生直径2~3cm的健壮枝条进行。主要虫害有:荔枝蝽象,可用0.5%敌百虫液喷杀,或施放平腹小蜂防治;驳纹细蛾,可用天敌姬小蜂防治或于4~5月间用90%敌百虫350倍液喷杀。 荔枝果品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包括两广、福建、台湾、四川等省区)的特产。据宋蔡襄《荔枝谱》云:广蜀所出,早熟而肉藻,味甘酸,不及闽中下等省。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兴化最奇,泉 (州)、漳(州)次之。荔枝和其他果树一样,起源于野生荔枝树,汉、晋时代便有了记载。张勃《吴录》:“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苍梧,在今广东西部和广西东部。荔枝在中原地区种植,始见于西汉。但南方早已具相当规模。春秋时,四川宜宾地区有少数民族僰族建立的僰国,此国荔枝丰富,已有规模很大的荔枝园。《太平御览》卷一九七引《郡国志》:“西夷荔枝国,僮施夷中最仁者,故古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收一百五十斛。”荔枝作为果品,品种很多,《荔枝谱》就记有陈紫、江绿、方家红、游家紫等三十二个品种。既可充作鲜果食用,又可干制,“日晒火烘,卤浸蜜煎,皆可致远”(李时珍《本草纲目》)。干制法,据《荔枝谱》有二种:一是红盐之法:民间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以三四年不生虫;另一种是白晒法:烈日暴晒,以核坚为止,然后蓄之瓮中,密封百日。《群芳谱》还载有人工加温使之变干的方法。 荔枝水果。熟时呈紫红色,果肉白色,多汁,味道甘甜。产于今广东、福建、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唐玄宗天宝年间 (742—756),玄宗宠妃杨贵妃尤其喜爱食用。福建、海南、四川所产荔枝尤佳,所以每年从驿道飞驰进献。天宝十四年 (755),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相会,命奏新谱未名乐曲,恰逢南海进荔枝,遂命为《荔子香》。杜牧有诗咏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南汉刘每年于宫中设红云宴,窗外四壁悉皆荔枝,望之如红云。宣和殿前有荔枝树四株。宋代荔枝以闽中为上,因为它处虽佳而不可干。宫内从阳华门入夹道有荔枝80株,皇帝常召见群臣,各赏若干。明清时,仍为宫内食用佳品。 荔枝Lizhi无患子科。常绿乔木。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4对,革质,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有褐黄色短柔毛;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杂性,无花瓣。果球形,核果状,直径2—3.5厘米,果皮暗红色,有小瘤状突起,果肉(假种皮)白色,透明,肉质,多浆汁,味甘甜;种子球形,暗褐色,有光泽。我国特产,现海南省尚有天然林,栽培历史悠久,华南、西南、台湾和四川有栽培。荔枝为世界有名果品,除生食外,可制干果、罐头或酿酒;根及果核供药用,治疝气、胃痛;木材红褐色,坚实致密,抗腐性强,为华南贵重用材,可作车船、桥梁、机械器具、家具等;花为优良蜜源。 荔枝福建省著名特产。主要产地在莆田、漳州、泉州、福州一带,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荔枝始传于汉世”(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自唐以来历代均列为贡品。品种繁多,据北宋蔡襄、明代徐𤊹《荔枝谱》记载,有八、九十种,其中福建名品有莆田陈紫、宋家香、状元红、泉州法白石、江家绿、兰家红、漳州绿荷包、乌叶、兰竹、福州亮功红、元红等。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传教士勿汝士得把莆田荔枝引种到美国。鲜吃肉丰汁多,清甜可口,“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终第一”(明曹学佺《荔枝歌》)。干品、酿酒或制罐头,各有风味。荔枝干与桂圆干齐名,为滋补双珍。产品畅销海内外。 荔枝荔枝是果中珍品。五代梁嵩《殿试荔枝诗》:“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子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苏轼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咏。广西为全国荔枝主要产区之一,其主要产地为钦州、玉林两地区八县,名品有灵山香荔、苍梧古凤荔、北流黑叶、六月红等,其中北流为广西出产荔枝最多的县分,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荔枝场,现每年六月均举办驰名中外的“北流荔枝节”。 荔枝Litchichinensis双子叶植物,无患子科。原产我国南方的一种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美芳香,在百果中素有“果中皇后”、“人间仙果”的美称。相传贵妃杨玉环嗜食荔枝,唐明皇下旨从数千里之外的涪州,昼夜兼程赶运荔枝来满足贵妃品鲜的奢侈生活。民间一向把荔枝视为重要滋补果品,认为荔枝有止渴益气、通神益智、消肿养血的作用。我国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优良品种很多,如“三月红”、“白腊”、“笑荔”(妃子笑)、“丁香”、“元红”、“陈紫”、“玫瑰露”、“宋家香”、“水晶球”等。果肉营养丰富,含糖量大,仅葡萄糖高达66%,还有较多的维生素和有机酸等。果供鲜食和制干和多种加工品。由于果肉中含有一种可使血糖下降物质,过多食用可造成中毒性血糖降低性昏厥(荔枝病),或鲜食过多而发生龈肿口痛之症。
荔枝lycheeLitchichinensis Sonn.,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2n=30。原产于中国南方。主产广东、福建和广西等省区。是重要的特产果树。树高8 m以上,枝多弯曲。羽状复叶,小叶2~4对,革质;新叶带紫红色。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小;子房2~3室,通常仅一室发育形成果实。果球形或卵形,红色或紫红色;外果皮革质,有瘤状突起,形成龟裂片、片峰和裂纹;果肉由种子胎座处发生的假种皮形成,乳白色半透明,甜酸多汁,风味佳。种子长圆形,褐色光亮。对土壤适应性广。用嫁接或压条繁殖。果供鲜食外,也是酿酒、罐藏、干果的原料。 荔枝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四川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贵果品之一。果实以色、香、味兼具而饮誉海内外。泸州市江阳区、合江、泸县、江安、宜宾县、涪陵市、万县市、攀枝花市等均有分布。其中以合江栽培面积最多,为四川省主产区,享有 “热带飞地” 之美称。主要优良品种有大红袍、楠木叶、妃子笑、桂味、带绿、铊鍉、糯米糍等。1994年全省栽培面积5万亩,产量近600吨。 荔枝主要产于广西玉林、北流、陆川、博白、灵山等地。荔枝果肉白如玉。肉中裹着暗朱色的核仁。喜温湿多阳光,忌冷。果实富含糖份,多的达20%以上。还含蛋白质、脂肪、磷、铁和维生素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常食荔枝能补脑益身,干制品能补元气,为产妇及老弱补品。荔枝肉性平味甘,可治脾虚久泻、哮喘、胃病腹痛、疝气痛等症。鲜荔枝、荔枝干和荔枝罐头,畅销国内外。果壳、根、树干可提取栲胶。 荔枝1975年广西合浦县堂排二号墓出土。摘成颗粒盛装在一件青铜锅里,已炭化,果皮与果核保存完好,形状可辨。荔枝为我国南方特产,西汉初南越王赵佗曾将荔枝作为珍果进献汉高祖刘邦。广西栽培荔枝的历史,以前多持外引品种于三国时期始种之说。这批荔枝实物,属目前国内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标本,证明广西汉代已种植荔枝。 荔枝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本属仅有2个种。分布于20°~28°N之间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原产于中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树高8~20 m。羽状复叶,小叶2~4对,叶长6~12 cm,宽2.5~4 cm。圆锥花序顶生,萼4~5裂。3~4月开花,5~7月果熟。种子长圆,褐色光亮。核果球形或卵圆形,直径2.5~4.5 cm。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26℃,10℃以下基本停止生长,-4℃时发生冻害,土壤pH值以4.5~6为宜。栽培品种约100多个。在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有野生荔枝。全属2种,另一种产菲律宾。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川等省区主产。品种上百个。印度、南非、北美、澳大利亚等地有引种栽培。荔枝材质好,树姿优美,寿命久长。蜜源植物,也是观赏树、行道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