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荡寇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荡寇志长篇小说。清俞万春(1794—1849)著。七十回,末附“结子”一回。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诸生。一生未仕,青壮年时代,曾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任所参与镇压广东农民武装,受到朝廷嘉奖。此编系《水浒传》 续书之一。 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蓄意之作,于道光六年(1826)动笔,道光二十七年完成。凡三易其稿,未遑修饰而殁,其子龙光于咸丰元年(1851)修订润色后,刊行问世。本书故事续接金圣叹删节之七十回本《水浒传》,意在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自序》)描写陈希真父女由于奸臣逼迫,无处容身,暂时落草。陈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专与梁山作对,企图“胜得梁山,作赎罪之计,”后经云天彪荐引,被朝廷录用,随张叔夜擒杀梁山一百单八将。本书以“尊王灭寇”为主旨,与《水浒传》精神内涵大相径庭。个别地方如陈氏父女受迫害,弃家出亡等,文情交至,颇能动人。在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等写作技巧方面颇见匠心。此书颇受清政府官员青睐,多次刊刻出版,而太平军则曾予以毁版。现存咸丰三年初刻本,书名为《结水浒传》。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鸿森校点本。版据初刻本,参校同治十年(1871)重刻本及民国三年(1914)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 《荡寇志》dangkouzhi近代小说。作者俞万春(1794—1849),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随父参加镇压广东农民起义,因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该书1851年问世,又名《结水浒传》,共70回。小说主要写陈希真父女由于奸臣逼迫,落草猿臂寨,后攻打梁山,擒杀梁山泊108将的故事。小说是一部反《水浒传》的书,作者主旨是使人们“知忠义之不可伪托,而盗贼之终不可为”。该书充分表达了封建统治者疯狂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立场和思想情绪,但文字精炼流畅,刻划人物技巧比较高,艺术上尚有可取之处。 《荡寇志》Dangkouzhi近代长篇小说。又名《结水浒传》。全书70回。清俞万春(1794—1849)作。俞万春,字仲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年间曾多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荡寇志》作于道光丙戍(1826)至丁未(1847)间,首尾凡22年,作者“未遑修饰而殁”。咸丰元年(1851),其子龙光修订润色后,刊行问世。《荡寇志》是一部反《水浒传》的长篇小说。作者因不满《水浒传》中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抵制《水浒传》的影响而创作此书。书中继七十回本《水浒传》之后,讲述陈希真、陈丽卿等人“荡平”梁山,将水泊人物一一诛灭的故事。“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荡寇志》一书的主旨。小说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宣扬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反对“招安”,鼓吹镇压和屠杀。但此书的文字精练流畅,行文布局,造语设景亦颇具匠心。《荡寇志》的初刻本1853年(咸丰三年)问世,又有咸丰七年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的复刻大字本。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荡寇志长篇小说。又名《结水浒传》。七十回,结子一回。清俞万春作。写陈希真、陈丽卿父女为高衙内所逼,落草猿臂寨,却专与梁山作对,后被朝廷录用,随张叔夜擒杀了梁山108将。暴露出作者对农民起义军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的阶级立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本。 荡寇志近代小说。又名《结水浒传》,共70回,结子1回。作者俞万春。他曾参与镇压湘西瑶族赵金龙为首的农民起义。俞万春有感于嘉庆以来大清王朝的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他对《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非常不满,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创作了《荡寇志》。此书接《水浒传》70回后,继作70回,说明“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以达到传人们“知忠义之不可伪托,而盗贼之终不可为”的目的。《荡寇志》主要情节为: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而是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清罪责。最后与殿帅府掌兵太尉经略大将军燕国公张叔夜,率领大军,攻破三关,杀上忠义堂,将所余三十六位好汉凌迟处死,填平山寨。小说以“尊王灭寇”为主旨,极力宣扬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指责农民起义为“犯上”之罪,反对“招安”,鼓吹镇压和屠杀。书中还竭力运用天命思想,把张叔夜父子及陈希真、刘广等人,说成是雷神下凡,由荡魔神君张叔夜率领这三十六天将十八散仙,齐辅天朝,“荡妖灭寇”,一百八道妖气仍归地窟。作者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均为“杀人放火”之徒,不堪一击。但是小说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语言精练流畅,行文布局,颇具匠心。《荡寇志》作于道光丙戌(1826)至丁未(1847)年间,历时22年。小说被刻本为咸丰三年(1853)刊,有咸丰七年的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又有复刻大字本。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荡寇志七十回。清俞万春(1794—1849)撰。俞万春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少年颖悟,博极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为一方硕儒。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到广东任所。嘉庆中叶,适逢徭民起义,其父奉命前往镇压,俞万春因从征有功,得功名。他擅歧黄之术,其父死后,在杭州一带行医,晚年深信佛、道二教,潜心研究医道,著书立说。他一生不以功名荣利为念,只做过秀才。为人治病之暇,常以一黄牛为伴,以酒一壶,铁笛一支,分系牛角,遨游于西湖之上,号为 “黄牛道人”。他著有 《骑射论》、《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症》、《净土事相》等书,均已散佚。唯 《荡寇志》得传世。《荡寇志》又名 《结水浒传》,全书七十回,结子一回。是一部反《水浒》的书。作者俞万春出于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心理,极力诋毁农民起义,攻击《水浒传》是 “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针对 《水浒传》在民间的积极影响,他本着“尊王灭寇”、“但明国纪写天麻”的主旨,自道光六年 (1826),迄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7),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下了这部与《水浒传》内容截然相反的作品。全书叙写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在张叔夜率领下,将梁山起义军斩尽杀绝的故事。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压迫的愿望,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政治观、伦理观,一厢情愿地歪曲事物本质。在作者笔下,原先逼上梁山的好汉,一个个成为叛臣逆子,阵前大失英雄本色,甚至窝窝囊囊地死去。相反,在 《水浒传》里出现的恶霸、赃官,却成了忠厚良民和仁义之士。即便象蔡京、童贯等奸臣,作者也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他们与梁山英雄勾结、做儿女亲家的闹剧。《荡寇志》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思想消极反动的小说,但它在艺术上确有 一些可取之处,如人物形象的刻划,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等都颇具匠心。可惜的是,由于其思想的反动和与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对立,掩盖了它艺术特色的光辉。《荡寇志》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三年(1853)徐佩珂南京刊本,后有光绪丙申 (1896)慎记书庄石印本、民国三年 (1913)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今本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戴鸿森校点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