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自然资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6 中国自然资源

中国资源丰富多样。拥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等。中国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具有多样的气候资源,优越的光热条件。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更替,降水季变显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冬季低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高于同纬度地区,年较差高于同纬度地区。根据气候的最主要差异,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所占面积最大,约占国土面积的70.5%,其次,青藏高原占26.7%,寒温带占1.2%,热带占1.6%。热量条件有利于各种动物、植物繁衍生长。农作物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全国各地太阳辐射总量在80—200千卡/厘米2·年。地区分布基本上是西部大于东部。青藏高原辐射总量最大,达150—190千卡/厘米2·年,川黔地区辐射总量最小,约有80千卡/厘米2·年。全国年平均日照时数以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地区为最少的地方,年平均日照时数少于1500小时,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日照时数是最多的地方,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全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北部冷、南部热,平原暖、高原冷。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从黑龙江省北部-5℃到南海诸岛25℃,南北相差30℃以上。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中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别大。1月平均气温,黑龙江最北部低于—30℃,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南部则在20℃以上,南北气温相差超过50℃。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地区低15—20℃,黄淮流域低10—15℃,长江以南略低于6—10℃,华南沿海也低5℃左右。1月平均0℃等温线,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小。7月平均气温,除青藏高原、天山、兴安岭等地低于20℃以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20—28℃间,南北温差很小。鄱阳湖盆地、两湖盆地、吐鲁番盆地等为高温中心。东北北部比同纬度地区高4℃左右,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略高1.5—2℃,唯华南地区相差不多。全国各地生长期的分布,东部地区基本自北向南增加,东北北部约130天,松辽平原为150—180天,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北部、汾河流域为210—240天,黄淮平原、汉水上游为240—270天,长江中下游为270—300天,约在北纬25度以南全年皆为生长期。西部地区受地形影响较大,四川盆地达300天以上,成都、南充一线以南全年皆为生长期,川西高原、河西走廊和北疆在200天以下,南疆在200天以上,雅鲁藏布江谷地为200天左右,察隅、波密地区达270天以上,而藏北高原在100天以下,在全国生长期最短。中国降水比较丰富,全国平均降水量可达650毫米左右,并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1600毫米以上,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大部分及东北长白山东南部在800—1600毫米。华北平原、秦岭山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山东丘陵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在400—800毫米,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内陆地区山地在200-400毫米,而且西北内陆干旱区仅在200毫米以下。全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一般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雨季出现时间,5月开始于华南,6月中旬至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7月上旬到华北、东北,8月下旬以后南撤。东南地区由北向南,雨季出现逐渐变早,而结束变晚,持续时间增长。中国土地资源丰富多样。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在土地资源利用构成方面,除有沙质荒漠60万平方公里,戈壁56万平方公里,寒漠15万平方公里,永久积雪和冰川5万平方公里,石质裸露山地46万平方公里等,共约占全部国土的19%以外,还有7%的土地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其余约有占全部国土74%的土地基本上属利用或可利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全国现有耕地99.4万平方公里、林地121.9万平方公里,草地285.7万平方公里,南方草坡44.5万平方公里,陆地水域27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0.4%,12.7%,29.8%,4.6%,2.8%。中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很大,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其相对数量小。不论土地总面积,或是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按人口平均数计算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上表现很不平衡,大约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草地则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地区。中国生产开发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宜垦土地早已利用,现有土地后备资源不多,宜农荒地约33.3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资源具有山地多、草地多、水域面积广的特点,适宜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全国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
中国土壤类型繁多,资源丰富。除个别土类外,世界上的主要土类在中国均有分布。并且还发育着许多特有土类。中国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主要土类约有54个,亚类130多个。中国已有6000多年耕作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培养出许多人工土类。在农业区,土壤除受自然成土过程的作用外,土壤已在耕作中达到高度熟化过程。中国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约2660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水量与世界许多国家比较相差很大,中国人均水量约2300立方米,而世界人均水量为1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总长42万多公里。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钱塘江等。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列入世界最长十大河流中的还有黄河、澜沧江、黑龙江。中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多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30多个,湖泊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湖泊淡水贮量2150亿立方米。全国沼泽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15%,其中大部分为可垦荒地。中国是世界上冰川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西部高山现代冰川面积约为5.7万平方公里,冰川总储水量约为29640亿立方米,年融水量约达504.6亿立方米。中国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都有现代冰川分布,而且主要分布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山区。大量的冰川融水是河流补给的水源,对西北干旱地区河流的影响更大。中国地下水总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在各大冲积平原和大盆地的山前平原有松散沉积地下水; 石灰岩地区有岩溶型地下水;基岩山区有基岩裂隙水;多年冻土地区有冻土裂隙地下水。中国是一个地下热水和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温泉和矿泉有2000多处,其中温泉总数超过1600处。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云南、西藏等省区。中国海域辽阔,可供开发利用空间为47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大陆架宽广,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大陆架宽达200—600公里,南海大陆架宽180—250公里。海洋渔场面积为81.8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为49.2万公顷,已养殖面积16.3万公顷。海洋面积170多万公顷。中国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维管束植物约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各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11.4%。种的数目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24400多种,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数的23.6%,总种数的10.5%。裸子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种数的30.2%。在全国森林植被中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及过渡类型。草原植被中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及一些荒漠植被、隐域性植被等。中国特有植物约有196属,占全国总属的6.8%。珙桐科、钟萼科、杜仲科、银杏科等为中国特有科。特有属有龙脑香料、肉豆蔻科、无患子科、露兜树科、海桑科、棕榈科、猪笼草科、大花草科、芭蕉科、姜科、兰科、天南星科等科中的部分属。中国森林覆盖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7%,约有115万多平方公里。人均森林面积约0.12公顷。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00亿立方米。人均森林蓄积量9立方米。中国森林生长率为2.88%,森林年生长总量约2.7亿立方米,其中用材林年生长量为2亿多立方米。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中国最大的林区,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包括四川、云南、西藏3省区的横断山区,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为西南林区,是重要的热带经济林区。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南方林区。中国树种达50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1000多种。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均占有0.3平方米。可利用草地面积224万平方公里。草山草坡约67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草地约2.7万平方公里。草原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居世界第四位。全国各类草畜牲畜3亿多头。内蒙古牧区面积最大,为三河牛、三河马、骆驼产地。新疆牧区有优良品种伊犁马和细毛羊。青藏牧区出产牦牛、犏牛、绵羊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总数占全世界的1/10,约有2000多种,其中鸟类1100多种,占世界鸟类的13.5%,兽类400多种,占世界兽类的9.7%。世界濒危灭绝动物2400种和珍稀动物3万余种中,在中国约占14%以上。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0多种,其中鸟、兽类约占90%。中国近海的鱼类有2000多种,其中300多种是经济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等。还有浅海软体动物乌贼,渤海、黄海的对虾,渤海、黄海、东海的毛虾、梭子蟹等海产品。海珍品有海参、鲍鱼、扇贝等。还有许多贝类、海洋爬行动物,浮游生物及海藻等。中国地质条件复杂,矿床类型齐全。世界上已发现矿产160余种,中国已发现矿产有15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约有140种。许多种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列。全国已发现矿点有20万处,探明储量矿产地有14000多处。全国铁矿总储量达到440亿吨,分布点有1000多处。有色金属储量多、品种全,钨、锡、锑、锌、钛、锂居世界首位。铜、铝、钼、铅、汞等居世界前列。非金属矿中黄铁矿、石膏、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首位,还有十几种居世界前列。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7000多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华北的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北的辽宁、黑龙江等省区。石油蕴藏量丰富,在1/2的国土面积上分布有200多个含有陆相盆地,已建成大庆、扶余、辽河、胜利、大港、华北、中原等油田。在全国海相沉积地层、浅海大陆架的含油区,沉积层厚,储油构造多,石油开发前景广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