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莳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莳萝西方东传之植物名。又名小茴香。《本草纲目》卷26引李珣曰: “按《广州记》云生波斯国。马芹子色黑而重,莳萝子色褐而轻,以此为别。善滋食味,多食无损。即不可与阿魏同食,夺其味也。”莳萝,波斯原音曰zira,梵语曰jira。原产伊兰高原,以后移植印度、埃及。莳萝有四种。起儿漫产者色黑,波斯产者色黄,性较猛烈。又有叙利亚种及那巴提种。 莳萝dill伞形花科(Umbelliferae)莳萝属形成芳香嫩叶的栽培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ne-thum graveolens L.,别名土茴香。染色体数2n=2x=10。其芳香绿叶中含莳萝精油0.15%,果实中含3~4%。精油主要成分是藏茴香酮Carvone,C10H14O、柠檬萜(Limonene)、水芹菜萜(Phellandrene)等。维生素C含量也很丰富。嫩叶可炒食或作调味品。果实有健脾开胃消食作用。莳萝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欧、美洲国家栽培较普遍,苏联高加索、小亚细亚亦有栽培,中国华南地区有少量栽培。叶轮生,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线状。伞形花序,花淡黄,无花被。果实棕黄色,无刺毛,椭圆扁平状,长3~4毫米,宽2~3毫米,两侧棱线延伸成翼状,果实富含精油。菜用莳萝在出苗后30~40天采收全株,食其嫩叶;如作调味香料则在抽薹开花后采收。莳萝要求肥沃土壤和良好的水分、光照条件。采用撒播或条播法,每亩播种量: 菜用莳萝1.5~2.0公斤,调味用莳萝0.8公斤。播种后10~15天出苗,一般不间苗,苗高5~10厘米时浇水、追肥、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湿润。株高20~30厘米时可一次采收或间拔采收。莳萝抗病虫害能力较强。 莳萝 莳萝dillAnethum raveolens,别名土茴香。伞形科莳萝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2x=10。嫩茎直立,轮生叶,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花色淡黄,无花被,伞形花序,果实椭圆扁平状。原产地中海沿岸。喜水分适中、光照好及肥沃土壤。播种法繁殖,适时浇水、追肥、中耕、除草。株高30cm即可采收,叶具芳香,叶与果实均含莳萝精油,维生素C含量丰富,嫩叶可食,果实有健脾功效。园林中可作短期地被应用。 莳萝dillAnethum graveolens L.,又称土茴香。伞形科,莳萝属。一二年生草本。2n=2x=22。原产地中海沿岸。欧美国家栽培较多,中国华南地区有少量栽培。叶轮生,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线状。伞形花序,花淡黄,无花被。双悬果棕黄色,无剌毛,椭圆扁平状。菜用莳萝出苗后30~40天采收,食幼苗或嫩叶。作调味品则在抽薹开花后采收。生长期短可与根菜和瓜类作物间套作。绿叶中含有莳萝精油0.15%、果实中含3%~4%,精油主要成分是藏茴香酮、柠檬萜、水芹萜。果实有健脾、开胃、消食作用。 莳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