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菊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菊花唐黄巢的七言绝句。此诗《全唐诗》又作 “不第后赋菊”,当为黄巢落第后所作。原诗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九月八,实指重阳节九月九,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黄金甲,指菊花的花瓣。这首诗写重阳节长安菊花,而寓意深刻。诗的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耳目一新。 菊花flos chrysanthemi辛凉解表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甘菊、甜菊花、黄菊花、白菊花、杭菊、滁菊。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的头状花序。烘干或蒸后晒干,生用。主产安徽、浙江、河南。甘、苦、凉。入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 清肝明目, 解毒。《养耕集》: “去肝风热, 明目升阳。”主治: ❶风热感冒, 多与桑叶、薄荷、杏仁、连翘、桂枝、芦根等配伍, 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菊花florists chrysanthemumDendranthe-ma×grandiflorum,别名寿客、金英、黄华。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5x,6x,8x-1=45,54,71,其中小菊系品种2n=5x,6x=45,54。菊花以其色、香、姿、韵取胜,深受人民喜爱。 类型及品种 小菊(花径小于6cm)可以简单分为单瓣、半重瓣、重瓣、托桂瓣;大菊根据花瓣结构、宽度、形态、花抱等组合而成的整体外形进行分类。中国过去也有多种分类方案,近年曾定为40多个花型。根据育种经验,应重视一些难以育成品种类型的育种,如大轮十八瓣(瓣宽展开时有4~5cm,瓣形船状);整齐排列的莲座型,如“绿荷”状;宽阔平瓣紧抱成球的圆球型;管瓣直伸,管径小于1mm,长度超过10cm,先端卷拢成珠的珠管型;优秀的毛刺型、龙爪型和托桂型品种等。关于品种分类仍需进一步研究,上海曾实行达20年之久的花型分类为十八瓣型、半重瓣型(宽平瓣2~3轮)、莲座型(整齐排列,不露心)、扁球型和球型(均不露心)等。 产地与分布 菊属有30余种,中国原产的有17种,主要有:野菊,全国均有分布。毛华菊,分布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西部。甘菊(D.lavandulifolium),多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各省。小红菊(D.chanetii),多分布于华北、东北及西北。紫花野菊(D.zawadskii),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安徽的黄山、九华山,西伯利亚与欧洲也有。菊花脑(D.nankingense),产于南京等地。 习性 菊花适应性强,喜凉爽、较耐寒,生长适温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为-10℃。花期最低夜温17℃,开花中后期可降至13~15℃。喜充足阳光,也稍耐荫。较耐旱,最忌积涝,喜地势稍高、上层深厚、富含腐殖质、轻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微酸至微碱性土中皆能生长,而以pH值6.2~6.7最好。忌连作,秋菊为短日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但夏菊能在夏季长日照下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9~10月开花的早秋菊与寒菊,长日照下不能开花。 繁殖 菊花可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种子发芽适温25℃,2~4月播种,可当年开花,此法仅用于育种。营养繁殖包括扦插、分株、嫁接、压条及组织培养等。压条法仅在繁殖芽变部分时应用。生产中以扦插法为主,此法又分根蘖插、嫩枝插、叶芽插及带蕾插等。根蘖插:自根颈抽生的分蘖常称“脚芽”,在秋冬间切取离植株较远的茁壮根蘖,摘除下部叶片,按株距3~4cm,行距4~5cm,插于温室或大棚内,也可盆插、箱插,保持7~8℃,春暖后移于室外。嫩枝插:2~8月间剪取嫩梢长7~8cm,去下部叶片,插于苗床中,在18~21℃温度下,20~30天生根后即可上盆。插床介质要求清洁疏松并遮荫(全光照自动喷雾插床可不遮荫)。单芽插:从枝条上剪取带腋芽的1叶扦插,仅用于珍稀品种的繁殖。如果叶柄基部带一部分枝条更易于生根。带蕾插:用带蕾的侧枝或主枝扦插,用于珍稀品种繁殖,或培养案头菊。嫁接法:用黄蒿(Artemisia annua)或青蒿(A.apiacea)作砧木进行嫁接。秋末采蒿苗,冬季在温室培育或3月间采蒿苗在温床培育,视情况需要,及时劈接。常用于悬崖菊、塔菊及大立菊的培养。分株繁殖:在4月间掘起母株,根据分蘖芽的多少,带根分成数株分栽。组织培养:菊花用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有用材少、效率高、脱毒和保持品种特性等优点。常用茎尖、嫩茎、花瓣或花蕾为外植体,接种于培养基上,诱导成苗。 栽培 常因用途、品种类型和造型等的不同,采用的栽培技术相应有差别。 花坛小菊栽培 菊花用于花坛,始于清末上海园林,但当时都利用大菊,费工费时而花期太短。采用小菊,开花又太晚。现在将地被菊用于花坛,单株花期长达30~40天,在中国中部地区如适当整枝可使花期更长。其他尚有抗逆性强,管理粗放,成活后不需施肥、灌水,,仍可株丛茂密,开花繁盛等优良性状。如栽培小菊或地被菊为深秋花坛,可以先选取早花而花期长的品种,在5~6月扦插成活后选排水良好土地作畦,以30cm×30cm株行距种植。经多次摘心养成丛株,于8~9月之间定头、现蕾后定植。 盆菊栽培 中国盆菊主要用于国庆节,多采用早菊品种或对秋菊品种进行遮光栽培。 国际上盆栽菊花主要供应母亲节,栽培盆菊的全过程都在温室内进行。温室每半个月全面消毒一次,扦插苗生根后经常用肥水灌溉。经摘心,翻大盆(可直接上25cm盆),新芽长出后可不摘心(或再摘心一次),使其达到所需要的分枝数。用矮壮素控制植株高度,并进行短日照处理,使其能在节期上市。 切花菊栽培 菊花在世界切花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求花型整齐,花径7~12cm,花色鲜艳,花朵半开,无病虫,叶浓绿,茎直,高80cm以上,水养期长。切花栽培与秋菊常规栽培相似。它可地栽,密度大,株距12~13cm,行距约15cm,每平方米达50株,需设网扶持植株直立。采收时离地面10cm剪下,去掉下部1/3的叶片,10~12支一束包装运销。 一些国家为了保证切花菊质量,在温室内生产,栽培方法和中国基本近似,但其生长特别壮健的关键在于提供无毒苗和科学施肥两点。在室内栽培,对肥料的种类比例、施用时间都严格根据计划执行,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菊花的生长需要,并能充分表现品种的特性。 促成和抑制栽培 常采用遮光栽培和加光栽培技术。遮光栽培,于长日照季节,用35~50cm高的植株,于每天17时至次晨7时遮光;或日出前至9~10时遮光,每天日照10小时,至花蕾现色时停止遮光,可提前开花。加光栽培,每天加光至14.5小时,以控制花芽分化与延迟供花时间,其方法有:❶连续加光法:在高植株上方一定距离装一排白炽灯,补光时数因不同纬度与不同月份而异,例如在北纬25°~30°地区,10月至次年3月每天补光4小时;4~5月每天补光3小时;8~9月每天补光2小时。 ❷间歇加光法:适用于对光敏感性强的品种,用计时继电器控制电流,每天22时至凌晨2时,每隔30分钟补光5分钟,也可达到连续加光的效果。早花品种约在开花前60~70天停止加光。晚花品种约在开花前70~80天停止加光,切花品种有秋菊、夏菊、冬菊、春菊等不同类型,其光周期要求不同,分别适于不同季节的需要。 非常规栽培 ❶标本菊栽培。标本菊的展览和评比,常用同样品种培养成独本菊、三本菊或五本菊。 为控制植株高度、株型,最大限度地增大花径和提高品质,在50~60年代采用瓦筒、套盆等方法,全过程需时半年,但质量不稳定。近年来,有些地区采取上盆时加土1/3~1/2,将枝条盘于盆中,然后加土满盆,其盘弯枝条上又生根,具有双重根系。另一种方法于第一年冬扦健壮脚芽上盆,第二年促使发生新脚芽,选新生的最佳脚芽代替母株,新老根系共同供应新苗营养,约历时一年,称为三段根系栽培法。 ❷悬崖菊栽培。选小菊品种扦插成活后栽植,用一端弯曲的竹片插于植株基部土中,另一端固定于横架上,使植株沿竹片生长,与地面呈45°角,2~3节绑扎一次,主枝任其生长,侧枝反复摘心。9月下旬,现蕾后进行几次剥蕾,移入大盆养护。悬崖菊以长取胜,但基部还必须丰满,置于石旁水畔及假山上,颇具野趣。如培养大悬崖菊,须于7~8月扦插,并于8月至次年3月每天加光至14小时以上,抑制当年现蕾。悬崖菊植株长大,需充分供应肥水,加强管理。 ❸大立菊栽培。选用分枝性强,枝条柔软的大花品种,摘心培育1~2年,每株可开花数百乃至千朵。普通大立菊可用扦插根蘖法育苗,特型大立菊则用蒿苗嫁接。栽培要点为:9~11月间取脚芽扦插,生根后移于直径12cm的盆中在室内越冬。翌年1月移入大盆。当苗具7~8片叶时,留6~7片叶摘心。上部只留3~4个侧枝,以后的侧枝留4~5叶反复摘心。春暖后定植,仍反复摘心,至8月上旬为止。植株中间插一竹竿固定主干,四周再插4~5根竹竿引绑侧枝。至9月上旬移入大盆。立秋后加强肥水管理,经常除芽剥蕾。当花蕾直径达1~1.5cm时,用竹片制成平顶或半球形的竹圈架,套在植株上,与各支柱连结绑牢,然后用细铅丝将花蕾均匀系于竹圈上,继续养护,直至开花。 ❹塔菊(十样锦)栽培。将一种或多种不同花型、花色的品种,分层嫁接在3~5米高的黄蒿或青蒿上,砧木主枝不截顶,全株呈塔形,各色花朵同时开放。在选用接穗品种时,要注意花型、花色及大小等的协调,而且花期相近,以使全株和谐统一。其栽培方法,可参照大立菊。 ❺案头菊栽培。有株矮、花大、占地少、生长期短、观赏时间长等优点。栽培须掌握以下要点:首先选花大、株矮、叶肥大的品种,延迟至8~9月间扦插,成活后栽于直径10cm的盆中,施用完全肥料,逐渐加大肥料浓度;并控制水量至花透色,用矮壮素B9(N-2甲胺基丁二酰胺酸)2%水溶液在扦插成活后喷顶,上盆后喷全株;以后每10天喷1次,共喷4~5次,至现色为止。以上措施配合得当即可培养成矮而美的案头菊。 ❻盆景菊栽培。以小菊、岩石、枯木桩等材料,用盆景造型的艺术手段,制成附桩、附石或山水式等作品。除选用小菊逐步整形外,也有将青蒿整形,然后嫁接小菊,成为菊花桩景。选适当小菊品种,于10~11月初取脚芽扦插,苗成活后1月份上盆,3月换盆,5月间第三次换盆时,选根系发达的壮株,每株留4~6条粗大的根固定到选好的山石或枯桩上,修剪后用金属丝绑扎。当苗生5~7个芽时,按需要位置留3芽,当枝条长20cm时,依木桩或山石整形。9月初最后摘心,10月下旬现蕾后盆土面铺青苔,解去金属丝,形成自然景观。如管理得法,可观赏4~8年。 育种 针对园林绿化、上市盆花和切花的需要,明确育种目标,首先是改良现有菊花品种的品质,其次是培育新的花色品种。育种常用以下方法:❶杂交育种。首先选出具备育种目标的亲本,双亲的花期须相近,并进行合理的组合。菊花为自花不孕植物,开花时先行套袋,可不去雄。当花序有30%~40%的小花开放时,剪短花瓣,以利授粉。柱头展开呈“Y”形时,在上午9~12时进行人工授粉,每隔1~2天重复授粉1次,以提高杂交成功率。种子成熟时,连茎剪下置通风处,使种子充分后熟。 ❷远缘杂交野化育种,不拘泥于优良品种间的杂交,大胆选用野生菊来创造新品种,它具有抗逆性强,栽培简易的优点,为菊花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其他,如芽变选种、辐射育种也有实践意义。 病虫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黑斑病、白粉病、褐锈病、黑锈病、根腐病等。以上几种病的病原菌均属真菌,皆因土壤湿度大、排水及通风透光不良所致。应注意通风和防止土壤过湿,及时清除和烧毁病株、病叶,盆土宜用福尔马林液消毒;生长期用波尔多液,68%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溶液,或50%可湿性硫菌磷粉剂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施。病毒病为害的植株,须拔除烧毁,并彻底消灭蚜虫、绿盲椿象等媒介。虫害有:蚜虫、红蜘蛛、尺蠖、菊虎(菊天牛)、蛴螬、潜叶蛾幼虫、蚱蜢及蜗牛、小地老虎、菊花钻心虫、绿盲椿象等。可通过加强栽培管理、人工捕捉及喷药进行防治。 园林应用 菊花已成为园林应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广泛用作园林绿化、花坛、地被用材料,用作盆花、切花等。菊花还可入药。 菊花Juhua菊科。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直径2.5—20厘米,因品种不同,差别很大;总苞苞片绿色,线形,边缘瞋质;边花舌状,白色、红色、黄色或紫色,形状因栽培有单辦、平辦、管辦、匙辦多种重辦类型,当中为管状花,也常因品种不同而特化。雄蕊、雌蕊和果实多不发育。原产我国及日本。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相传自晋代开始,迄今已有1600余年之久,品种可达数干个。北京作为市花。菊花分为艺菊和药菊二大类,艺菊主要观赏用;药药头花变化小,如杭菊花、白菊花,其头花干燥后有散风清热、明目平肝功效。繁殖一般用扦插法繁殖。大菊多用黄蒿、大籽蒿等砧木嫁接。 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双子叶植物,菊科。原产中国的一种多年生草本著名花卉。我国栽培菊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菊花株高60~150厘米。茎和小枝都有灰色柔毛,叶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花为单瓣花或重瓣花。花瓣的颜色有黄、白、紫红、粉红、淡绿色。开花期各地不同,华北一带多在深秋,华南一带多在早春。各地菊花的品种极多,共约有2000多个品种;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观赏和绿化环境的花卉。菊花被选为北京的市花。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菊花Chinese chrysanthemum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Tzvel.,菊科,菊属。著名宿根花卉。原产中国。世界各地栽培甚广。株高30~120 cm,多分枝。叶互生,宽披针形至圆形,边缘有裂刻和锯齿。头状花序的形态,色泽变化极多。通常按花瓣(小花)形状分为平瓣、匙瓣、管瓣、桂瓣与畸瓣;按花型分为单瓣、荷花、莲座、圆球、翻卷、飞舞、托桂等;按花色分为黄、白、红、紫、粉、绿、双色和间色等。栽培品种数千。花期秋季。2n=56。秋菊为易产生芽变的短日性花卉。喜光,耐寒,宜湿畏涝,喜砂质沃土。老株开花不良,须每年扦插或用脚芽分栽更新。切花栽培均采用日照处理,使之周年开花。本种为世界三大切花之一,亦为重要的盆花。 菊花 菊花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头状花序入药。具有疏风散热,降火解毒之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痛、目赤、头晕、目眩、耳鸣、疔疮肿毒等症。安徽主产亳菊、滁菊、贡菊三种菊花,分别产于亳州、滁州和皖南山区的歙县、旌德、黟县、休宁、绩溪等县,年产量约400吨。 菊花别名杭菊、秋鞠、鞠。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叶卵形,圆至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生于茎端。果不发育。花期9—10月。各地广为栽培。为观赏花卉,品种多。具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消炎退肿的功能。药用花序和叶。主治初期高血压、急性结膜炎、疖肿初期等病症。 菊花菊科多年生宿根亚灌木。营养繁殖苗地下茎形成根系,地上茎向上生长。多分枝,株高0.2~2 m。单叶互生,叶卵形至长圆形,缘有缺刻和锯齿。叶长5~15 cm,适宜生长温度18~22℃,pH6.0~6.7。头状花序,生于枝顶,径约2~30 cm。花序外为绿色苞片构成的花苞。花序在花的外侧是舌状花,舌状花形成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花瓣。花序内侧是管状花,俗称花心,为两性花。花后结的瘦果即种子,长1~3 mm,宽0.9~1.2 mm。多数品种花期9~11月,种子成熟期11月至翌年2~3月。栽培品种多用营养繁殖育苗。原产于中国。有2300多年栽培史。中国10大名花之一。17世纪末传入欧洲。有10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优良品种。现代菊花是从多种野生菊花自然杂交选育发展的,菊属植物30余种,中国原产有17种。其中如野黄菊分布全国各地。紫野菊、小红菊分布东北、华北、华东,毛华菊分布华中。栽培菊花的品种3000多个。菊花分类传统有按花色、株高、开花季节不同划分。按花径分大菊(径6 cm以上)和小菊(6 cm以下)2大类。学术界1982年将秋菊中的大菊分为平瓣类、匙瓣类、管瓣类、桂瓣类和畸瓣类5类。30个花型(如平瓣类划分为宽带型、荷花型、芍药型、平盘型等)和17个亚型。小菊分单瓣、复瓣、管瓣和桂瓣4类。菊花盆栽或地栽,各地常有菊花展览,菊花是北京、开封、中山、彰化等城市市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