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颖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萧颖士萧颖士717—759字茂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祖籍兰陵(今山东枣庄南)。萧颖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是与李华齐名的古文家。《赠韦司业书》自谓“有识以来,寡于嗜好,经述之外,略不婴心”。因为他的兴趣只在历史、经术、制度方面,所以称自己“仆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又况区区咫尺之判,曷足牵丈夫壮志哉!”对六经以来的著作,他以为屈原、宋玉“文甚雄壮而不能经”;贾谊“文辞最正,近于理体”;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之士,然而不近风雅”;“扬雄用意颇深,班彪识理,张衡宏旷,曹植丰赡,王粲超逸,嵇康标举”;“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干宝著论,近王化根源。此后夐绝无闻焉。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提倡“原道”、“征圣”、“宗经”,不仅反对齐梁以来的骈体文和浮靡诗风,还几乎反对所有的文采,表现出他以古为美的思想。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枣庄)人。另有晋陵(今江苏常州)、颖川(今河南许昌)两说,待考。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对策第一。天宝(742—756)初补秘书正字。奉使赵、卫间,淹久不报,为有司劾免。留客濮阳(今属河南),尹徵等皆执弟子礼,号萧夫子。召为集贤校理,李林甫数召见,不应。作《伐樱桃树赋》以讽林甫,李氏怒其不附己,调广陵参军事。史官韦述荐其自代,召诣史馆待制,以不屈李林甫而免职。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时安禄山宠恣,颖士托疾游太室山。禄山反,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不见纳,因走山南,为节度使源洧所辟,掌书记。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乾元初,上书宰相崔圆,授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仅信宿即去。大历三年客死汝南逆旅,门人共谥其为“文元先生”。颖士聪隽过人,过目成诵。通百家谱系,尝编史传百篇,为时人所重。日本国使自陈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颖士与李华同以文学著于时,世称“萧李”。萧氏推崇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陈子昂等人,提出“宗经”、“载道”、“尚简”等主张,竭力反对当时衰靡的文风,实为韩愈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游梁新集》3卷,又文集10卷,均佚。今存《萧茂挺文集》1卷,系后人辑录。 萧颖士萧颖士717—768唐散文家。字茂挺,兰陵(今枣庄市)人。4岁能文,10岁补太学,观书一览即诵通。年19,举开元进士,对策第一,补秘书正字,名扬天下。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以不屈李林甫,作《伐樱桃树》讥之,更调河南府参军事。安禄山宠恣,颖士托疾游太室山。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因走山南,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记。继上书宰相崔圆,圆以为扬州功曹参军。至官,信宿去。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后客死妆南逆旅。著有文集10卷,《游梁新集》3卷(《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