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萨尔浒之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萨尔浒之战明清辽东战争中重要战役。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后金兵攻占抚顺等地后,明廷任杨镐为经略,于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调集军队八万八千人,号称二十四万(一作四十七万)分四路向金进攻。杜松出抚顺攻其西,马林自开原攻其北,李如柏自清河攻其东,刘綎自宽甸攻其南。努尔哈赤本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六万兵力,首先击败明军杜松军于萨尔浒(今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次日又挥兵北上,击溃马林军于尚间崖、斐芬山。接着又日夜兼程,赶赴东线,全歼刘綎军于阿布达里冈。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撤军。五天之内,明阵亡将领杜松、刘綎以下三百余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余人;后金兵损失不满两千。此役为明清辽东战争之转折点。自此,后金转入战略进攻。 萨尔浒之战明与后金之战。努尔哈赤势力兴起后,严重威胁了明朝在辽东的统治。万历四十六年 (1618),努尔哈赤誓师攻明,攻占抚顺。明廷于是加派 “辽饷”,调福建、浙江、四川、甘肃兵力88000人,征调朝鲜13000兵力,并会合叶赫,集中了10万兵力,号称47万,向后金反攻。万历四十七年四月,明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四路,企图以 “分进合击” 的战术去围攻后金的兴京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努尔哈赤在强兵压境情况下,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的战略方针,只派500人抵御和阻滞南路明军,而集中6万八旗军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3万明军主力。两军在萨尔浒 (抚顺东南) 一带遭遇,大败杜松军,击杀杜松。又北向击败尚间崖的明军马林部,随后急返兴京,再南向迎击东路来的刘綎军,杀刘綎,生俘朝鲜兵统帅姜弘立。明经略杨镐在沈阳闻三路军大败,急令南路李如柏军撤退。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惨败而结束。此后,明朝军事上在辽东逐渐转入战略防御地位,后金转向战略进攻。 萨尔浒之战Saerhu zhi zhan明与后金间的著名战役。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势力愈强。明朝政府感到后金势力的发展对辽东地区的统治是个严重威胁,便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后金的发展。这使努尔哈赤十分不满,于是断绝了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于万历四十六年借口报“七大恨”之仇,向明发起进攻。此时,明朝内政十分腐败,边防松弛,努尔哈赤部很快占据了抚顺城,将人畜财物。席卷一空(《明代满蒙史料》第13册,380页)。万历四十七年,明政府以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集兵88 000多人,号称24万(一称47万),分四路出师,反击努尔哈赤的金兵。其左翼中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率主力3万人出抚顺,直攻后金兴京(即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右翼中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率25 000人出清河堡(今辽宁本溪东北)向兴京为杜松的援军;左翼北路以开原总兵马林率兵15 000人出开原,从北面攻兴京;右翼南路以辽阳总兵刘綎率军1万,出宽甸,从南面攻兴京。明军企图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对兴京采取包围之势,一举取胜。努尔哈赤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辽事述》“辽左兵端”)的战略战术,集中6万八旗兵,出兵迎战。先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伏击杜松的主力军,3万将士全军覆没。继而,努尔哈赤又回军击溃马林、刘綎二军,仅李如柏一军撤出。经过此战,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地位更加巩固,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开始动摇。萨尔浒战役是后金兴起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萨尔浒之战后金大败明军的著名战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两年后以“七大恨”为口实兴师伐明。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明军88000余人(号称24万)四路出师。后金集中八旗兵6万人,于萨尔浒(在今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击破明军主力杜松部3万人。再回师击溃马林、刘綎两军。此役明阵亡将领杜松、刘綎以下300余人,士兵45800余人。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削弱了明在东北地区的势力。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明军在军事上转入了战略防御。 萨尔浒之战明朝与后金为争夺辽东统治权发动的一次战争。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政府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为副,调兵八万余人,并联合朝鲜与叶赫兵,计十余万人,于四十七年四月,兵分四路到达辽东。企图以“分进合击”的战术,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则集中全部兵力约六万余人,对明军实行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袭击明主力西路军三万人,两军激战于萨尔浒(今辽宁新宾县西浑河南岸)。战役分三个阶段:(1)萨尔浒吉林崖战斗。明全军覆没。(2)尚间崖、斐芬山战斗。明军大败。(3)阿布达王里、富察战斗。努尔哈赤在东、西两路获胜后,立即派兵赶赴东线,又歼灭一路明军。仅剩的最后一路明军也闻风而逃,才幸免被歼。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之间的一次关键性决战,经此一战,明再无力对后金发动攻势,后金迅速占领辽东。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维持其在辽东的统治而对后金发动的战争。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 1618)明政府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等为副,经九个月准备,调集十余万军队(号称四十七万),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四月到达辽东。企图一举灭亡后金。兵分四路;总兵刘綎出宽甸由东;总兵马林出三岔口由北;杜松出抚顺关由西;李如柏出鸦鹘关由南。以西路为主力, 皆直指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努尔哈赤悉知明军战略部署,确定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集中六万人打击西路三万人。两军激战于萨尔浒(今辽宁新宾县西浑河南岸)。战役分三个阶段:(1)萨尔浒、吉林崖战斗。杜松丧生,全军覆没。(2)尚间崖、斐芬山战斗。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3)阿布达里冈、富察战斗。努尔哈赤在东、西两路获胜后,立即派遣扈尔汉、皇太极、阿敏、代善,日夜兼程, 赶赴东线,集中三万多人,隐伏山谷, 待机而动。结果刘綎战死, 全军覆没。三路丧师,杨镐被迫急令李如柏撤兵,才幸免被歼。经此一战,明朝日衰,后金迅速占领辽东。 萨尔浒之战战役名。明朝为维护其在辽东和全国的统治,对满族兴起刚刚建立的后金发动的大战。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明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马林、李如柏、刘綎为将,调集近10万大军,号称24万,分4路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老城)。翌年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一日,努尔哈赤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出动八旗6万劲旅,先在萨尔浒山,击溃杜松一路明军主力3万人,然后绕道北击马林军、东击刘綎军,与之配合的叶赫军和朝鲜军或走或降。南路李如柏军不战而逃。明军4路出师,3路败北,刘綎及以下将领阵亡300余人,士兵死亡4.5万余人。努尔哈赤大获全胜。从此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动摇,后金长驱进入辽沈地区。 萨尔浒之战明代明军与后金军争夺辽东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明廷派杨镐率军约11万人,分进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城)。金帝努尔哈赤只留1000余人守兴京,自率八旗兵6万之众向抚顺方向迎击明军主力。此役,明军阵亡将领300余人,被歼士卒约6万人,后金军损失不足2000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