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学教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7 蒙学教材又称蒙学课本、蒙养书、小儿书,是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它不包括蒙学中学习的儒家经书。蒙学课本是从字书发轫的。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用的字书。据《汉书·艺文志》载,《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课本。秦代曾由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用小篆写了字书 《苍颉》七章、《爱历》六章、《博学》七章。汉闾里书师合《苍颉》、《爱历》、《博学》三篇为一本,统称《苍颉篇》。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中,有《苍颉篇》541个字,残简《苍颉篇》用隶书,为四言韵语,常将同义、近义、或反义词编排一起。据《汉书·艺文志》载,“小学”类著录的即有10家35篇,但这些蒙书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汉史游编撰,共2144字。“分别部居”、“泛施日用”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它把当时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分类,编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记诵,又切合实用。《千字文》为南北朝梁代周兴嗣编,以识字教育为主,是一部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教材。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流传最久的蒙学教材。唐宋以后,出现了分门别类的蒙学专书,逐渐形成包括识字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在体裁上大致可分为五类:❶以识字教育为主的综合性识字教材。这类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等。《开蒙要训》流传于唐至五代,成书年代和作者不可考。全书1400多字,用四言韵语按次介绍自然名物、社会名物、寝处衣饰、身体疾病、器物工具等内容,注重实用。《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教材,北宋时重编,作者佚名。从“赵、钱、孙、李”始,全篇虽是400多个前后并无联系的字的堆积,由于巧编排,极便诵读。《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全书1140字,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最后以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三字经》全用三言,且句法灵活,语言通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教材。《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成为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这套教材后来又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千字文》还流传到日本。《文字蒙求》是清朝王筠从许慎《说文解字》中选辑常用的2000多个字编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