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和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蔡和森1895—1931Cai hesen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字润寰,号泽膺,原复姓蔡林,名和仙。湖南湘乡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3月30日生于上海。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和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回国,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在中共二至六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为第五、第六届政治局委员、常委。八七会议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中共中央代表,主持广东省委工作。同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香港遭港英当局逮捕,随即被引渡到广州,在狱中坚持斗争,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蔡和森1895—1931原号和仙,学名林彬,湖南双峰人。早年同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向导》周报主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等职。1931年任中央代表,赴香港指导广东党的工作,被英帝国主义逮捕,引渡到广州,为军阀陈济棠杀害。 蔡和森1895—1931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理论家。原号和仙,字润寰,学名蔡林彬。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人。早年与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同学,并从杨昌济学伦理学。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上海参加领导反帝运动。1929年初,被派往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员。1931年夏在香港被捕,牺牲于广州。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有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收入《蔡和森文集》(1980)。运用唯物史观,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了先验的道德起源论,强调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抨击了资产阶级学者、空想的社会改造家的所谓道德理想和伦理社会主义学说,要求中国革命的新的伦理学说建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见《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在《社会进化史》一书中,对道德本质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人类发展的各历程,各有其自己的生产条件,因而各个时代亦各有其特殊的道德律。道德乃是对准一个确定时期的社会需要。” 蔡和森1895~1931原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蔡林彬。双峰人。1918年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一词,并系统阐述了建党的理论和步骤,进行建党实践。1921年冬回国,加入共产党。出席党的“二大”,参与起草政治宣言。会后即主编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亲自撰文100余篇。1926年初出席共产国际第六届执委扩大会议。次年回国。夏斗寅、许克祥叛变,他多次主张坚决反击,提出“以暴动反暴动”。在党的“五大”和“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8年在党的“六大”上提出党要注意“左”右两种倾向。从党的“二大”至“六大”均任中央委员,“五大”、“六大”均当选政治局委员。1931年6月在香港被英殖民者逮捕,旋引渡至广州,被残酷杀害。 蔡和森1895—1931原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蔡林彬。双峰县人。曾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和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次年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8—9月,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最早提出 “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词,系统地阐述建党理论和步骤,进行建党实践。1921年冬回国,加入共产党。出席中共二大,参加起草政治宣言,为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做出了贡献。主编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撰文100余篇,充满理论力量和革命激情。五卅运动前夕,提出党应该不失时机地将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的建议。1926年初,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次年3月回国。夏斗寅、许克祥叛变后,多次建议坚决反击,提出 “以暴动对付暴动” 的方针。在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进行坚决斗争。随后以党中央特派员身份去北方局指导工作。1928年在中共六大会上指出,党要注意“左”、“右”两种倾向,并指出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武装割据的可能性。从二大至六大历任中央委员,五大、六大均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31年3月去香港指导广东省委工作,6月被英国殖民者逮捕,引渡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