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楚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9 蔡楚生1906—1968著名电影艺术家、电影活动家。广东潮阳县人,生于上海。1932年起编导了《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 以及与人合作的 《共赴国难》。加入电影文化协会后,编导了标志他艺术思想重大转变的《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孤岛天堂》、《迷途的羔羊》、《王老五》等。其中《渔光曲》获1935年在苏联举行的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与郑君里联合编导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极博众赏。解放后,从事电影事业的领导工作,任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并编导影片《南海潮》。所导演的影片具有情节曲折生动,描写细腻的特点,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蔡楚生我国著名电影编剧、导演祖籍广东潮阳,1906年1月12日出生。由于家境贫困,只读过4年私塾,以后的知识都是他以各种旧报纸为课本,刻苦自学得来的。1927年,他到了上海,先后在好几家电影公司打杂,充当剧务、场记、临时演员。1929年,他到了明星公司,拜在郑正秋身边作副导演兼美工。后来开始独立创作,自编、自导了恋爱悲剧影片《南国之春》,接着又自编、自导了反映浮华世界升沉醒醉的影片《粉红色的梦》。当时正值民族危机,这种作品很快遭到影评家的谴责。蔡楚生审时度势地调整了制片方针,以《都会的早晨》宣告了这种转变。紧接着,他拍出了反映社会现实的《渔光曲》,该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连续放映81天,次年在前苏联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中获得荣誉奖。
蔡楚生1906—1968中国电影导演,广东潮阳人。1927年参加电影工作,编导影片多部,著名的有《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事业领导人之一。 蔡楚生中国电影编剧、导演。1906年1月12日生,1968年7月15日去世。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25年在汕头店员工会组织进业白话剧社,任编导演。1929年到上海,任明星影片公司助理导演、副导演。1931年夏任联华影业公司编剧、导演,编导了《共赴国难》(1932)。1933年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导演了影片《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1934)等。《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并在1935年2月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1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还编导了《迷途的羔羊》(1936)、《王老五》(1937)等多部影片,创作了《飞花村》等3个电影剧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去香港与人合编了《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两部粤语影片剧本。1945年在上海参加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建,并任编导。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1949年出席北平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后,先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艺术委员会主任。1957年任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在繁忙的领导工作间隙,于1963年编导了影片《南海潮》(与人合作),可惜只完成了上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