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蔡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2 蔡琰生卒年不详

三国魏女诗人。蔡邕之女。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博学有才辩,通言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归,再嫁董祀。有《悲愤诗》五言及骚体各一首,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痛苦。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亦相传为她所作。

蔡琰CaiYan

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大约生于灵帝熹平(172~178)年间。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有才辩,又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后夫亡归家。汉末董卓之乱中,为南匈奴军所虏,滞留南匈奴12年。嫁胡人,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为曹操遣使者持金璧赎回。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
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一般确认为她的代表作,是长达540字的叙事诗。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汉末大乱和自己被掳的经过。第二段叙说异域思乡之情和被赎别子时的痛苦心情,哀婉动人。第三段描写回乡后满目凄凉的景象和自叹身世的悲苦之情。全诗感情悲愤深沉,细节描写真切。其中“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等句,也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所带来的灾难景象。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有的学者认为是他人假托之作。

蔡琰162—229

蔡文姬,东汉末著名女诗人,字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陈留圉 (今河南杞县)人。“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为当时人所称许。其父于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后以“怀卓”罪名下狱而死,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为妻,不幸夫死早寡,因无子而回娘家寡居。汉末关中大乱,蔡琰不幸被虏而去,辗转入南匈奴,被迫嫁与南匈奴左贤王,历十二载,生下两个儿子。曹操当了丞相后,感念蔡家风范,以金璧赎蔡琰回汉,整理她父亲的遗著。归来之后,蔡琰凭记忆整理出父亲近四百余篇书稿,为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蔡琰又嫁给了同郡屯田都尉董祀为妻。蔡琰的作品有 《悲愤诗》 和 《胡笳十八拍》等,诗中不仅抒发自己沦落异乡,饱受战乱之苦,而且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苦之情。

蔡琰

字文姬。东汉诗人。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父蔡邕,文学家,又精通天文、数字、通音律,对蔡琰给予了很好的教育和很深的影响。蔡琰聪慧过人,博闻强论,父曾赠给她4000多卷典籍,后均散失,曹操要她凭记忆整理、辑出400多篇。蔡琰先嫁河东卫氏,夫亡,回娘家。汉末大乱,被董卓部下掳去,流落北方南匈奴(今内蒙一带)12年之久,为左贤王妻,生两子。曹操统一北方后,顾念与蔡邕的旧交,爱惜文姬才华,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其作品现存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传》和《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愤诗》是一首长达540字的长篇叙事诗,是前此文人诗歌中所无。骚体《悲愤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现实主义。《胡笳十八拍》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


蔡琰162—229

汉末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代名士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好文辞,精通音律。16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娘家寡居。汉末战乱,董卓入据洛阳,约在兴平二年(195年),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为胡骑俘虏,辗转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12年,与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曹操素与其父友善,当丞相后,顾念蔡邕无后,且其著作散失,需能人整理,建安十二年(207年)遣使者以金璧将文姬赎回。她回到中原后即奉曹操之命,凭记忆将其父蔡邕已散失的书籍整理、缮写出四百余篇,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重要贡献。返回故里再嫁同郡屯田都尉董祀。蔡琰善作诗词,有五言及骚体《悲愤诗》各一篇。其中五言《悲愤诗》是她的代表作。诗篇全长108句,叙述自己为乱军所掳,流落南匈奴,受尽凌辱,后又被赎归汉,与亲子分别的不幸遭遇及矛盾心情。诗中“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令母亲“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哀泣“悠悠之千里,何日复交会?”其不能割舍又不能不舍的痛苦无奈之情催人泪下。诗篇通过描写自身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场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诗篇叙事与抒情紧相融合,全篇流贯着强烈的悲愤情绪,文辞深沉,描绘生动,感情真挚动人,是古典叙事诗难得的佳作。蔡琰另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真伪尚有争议,郭沫若认为并非伪作,誉为“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分十八章,一章为一拍。将她自伤身世,沉痛的感情,深刻而细致地表现出来,使全诗哀婉动人。她倾诉了种种苦难和愤懑,有时凄惶伤感,有时激越难平。“如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如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何殛我越荒州?”呼天抢地,捶胸泣血,确是抒情诗中辉耀异彩的佳作。它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军阀暴行的血泪控诉。

蔡琰177—?

汉末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之女。有才辩,通音律。16岁嫁卫仲道。夫亡,汉末大乱,归南匈奴左贤王,12年间生二子。经曹操赎归,再嫁董祀。五言《悲愤诗》为代表作,写自己与人民的社会遭遇,悲怆感人,为古代优秀叙事诗之一。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相传也是她的作品。参见“悲愤诗”。

蔡琰约177~?

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死而归母家。兴平年间,为胡骑所虏,身陷匈奴12年。后为曹操赎回,嫁同郡董祀。著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3首,亦有人疑后二首非出其手。五言《悲愤诗》通过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蔡琰本人的悲惨遭遇,折射出汉末战乱中人民身受的痛苦。全诗浑挚沉痛,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叙事、对话及心理描写的交替使用,益发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是古代叙事诗中的优秀之作。

蔡琰约177~?

汉末女诗人、书法家。字文女,约生于灵帝熹平末(177年~178年),幼年随父流亡江湖,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寡居。汉末军阀混战,被董卓部下胡羌军所掠,后来陷于匈奴,嫁与左贤王,历时12年,生有二子。后来曹操念蔡邕无后,用金璧将其赎回,改嫁同郡董祀。著有 《悲愤诗》 五言及骚体诗各一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的悲惨经历,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是建安时期文学杰作。世传《胡笳十八拍》 ,相传也为她所作。蔡琰擅长书法,有较高造诣。《淳化阁帖》收有其作品。她的草书字字独立,连绵笔画不多,排布整齐、波磔分明,既飘扬洒落,又蕴涵雅朴,颇似直接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章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