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蔡邕132—192CaiYong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为人博学多识,通音律,工书法。桓帝时,宦官征其入京鼓琴,行至途中,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曾书写“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于吴越12年。献帝时,被董卓强迫出仕,王允诛董卓,蔡邕亦受牵死于狱中。 蔡邕132—192汉末琴师,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 人。博学多才,精晓音律、天文、书法,并善琴艺。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而获罪,被流放。董卓专权时,任左中郎将;董卓被杀后,蔡邕被捕,后死在狱中。蔡邕的音乐著作相传有 《琴赋》一篇,《琴操》二卷和《琴经》(已佚)一卷。据宋代朱长文《琴史》引,蔡邕在《琴赋》中除言及左右手弹琴姿态外,还提到 《鹿鸣》、《梁甫吟》、《别鹤操》、《越裳操》、《楚明光》等曲名。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擅写辞赋。桓帝时,宦官们听说他善弹琴,就奏请天子要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他走到偃师,托病返回,写了《述行赋》,写了途中所见所闻,借古讽今。灵帝时封他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后迁议郎。嘉平四年(175)上书正定《六经》文字,刻在太学门外碑上,称“嘉平石经”。后来因为上书论朝政得失而得罪宦官,被流放,得赦后躲避江浙一带。董卓被杀时,他因叹息被王充认为有“怀卓”之罪,被捕而死在狱中。他著作很多,有诗、赋、碑、诔等104篇。辞赋以《述行赋》最出名,用对比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他的散文典雅和谐,体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碑志最多,《郭林宗碑》最有名,其余大多是谀墓之作。他曾著《汉史》但未完成。书法以隶书最好。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南)人。汉献帝时为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博学善书,著名作品有 《熹平石经》。他还创造了飞白书。 蔡邕132或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工篆、隶,尤善隶。其书结构严整、点画周到,体法多变,梁武帝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所书《熹平石经》为世所重。相传创“飞白书”。世传《鸿都石经》、《真定宜父碑》、《范巨卿碑》为其所书。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议郎。董卓专权,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他通经书,好辞章,精音律,工书画,晓医理。有诗、文、赋、碑、诔、赞、箴吊、铭一百零四篇,工整典雅,内容平淡。然《述行赋》较有锋芒,表现了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愤懑。赋至蔡邕,一改汉赋的长篇体制,转向短篇。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蔡邕133—192,一作132—192东汉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无不通晓,善操琴,好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其宫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封高阳侯。蔡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其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姿,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邕对书法多有创造。他见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后世题榜多用之。其著有《笔论》、《九势》各一篇。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少时即博学。喜好辞章、数术、天文、书法,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因其善于鼓琴被召入京,蔡邕未归。灵帝时召拜郎,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奏请正定《六经》文学,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回乡,流亡今江浙一带12年。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后汉书》本传载其诗、赋、文等作品104篇,他的《述行赋》最为知名。他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郭林宗碑》最有名。除此之外,蔡邕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也很大。明人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蔡邕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少时博学,擅长辞章。书法精妙,尤工于隶书,创“飞白”书。他做过郎中,校书于东观,后迁为议郎。熹平四年(175),蔡邕自写《六经》,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碑始立时,观瞻、摹写者每日车乘千余辆,堵塞街巷。董卓专权时,他被迫出任侍御史、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董卓被诛,他亦被捕,卒于狱。蔡邕著诗、赋、诔、铭等百余篇。辞赋以《述行赋》最为有名。蔡邕的文章讲究音节谐协,字句典雅,多用偶句,在汉末很有地位。散文的风格在东汉末年有一个转变,西汉以来那种朴实厚重的文风至此销歇,魏晋典雅清丽的文风开始兴起。蔡邕是这一转变中的代表作家,其文多为谀墓之作,名篇有《郭泰碑》等。刘勰有赞语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蔡中郎集》。 蔡邕蔡邕 (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 (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刘宏 (168-189) 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10余年。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人称 “蔡中郎”。卓被诛后,蔡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任议郎。后上书获罪,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为躲避宦官陷害,又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把持朝政时,任侍御史、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受株连下狱,死于狱中。著有诗、赋、碑、诔等104篇。《述行赋》为其代表作,写其旅途中的所见所想,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是汉末抒情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又善写碑记,颇受推崇,然而多谀颂之文,较有名者为《郭泰碑》。 蔡邕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 (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刘宏(168—189)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10余年。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卓被诛后,蔡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杞县)人。汉灵帝(168年~184年)时为议郎,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为避宦官陷害,流亡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任侍御史,后官至左中郎将,在董卓被杀后,被王允逮捕入狱身亡。其散文成就较高,长于碑记,散文工整典雅,多用偶句,旧时很受推崇。善辞赋,作品有 《述行赋》等。书法善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在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奉诏与堂谿典等校正儒家经典文字,部分由其以隶书刻石碑立于洛阳太学门外,计有《周易》 、《尚书》 、《鲁书》 、《礼记》 、《春秋》 、《公羊传》 、《论语》各经,史称《熹平石经》 。其所书石经,不仅对校正古籍有重要贡献,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隶书结构严谨,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 “骨气洞达,神采飞动” 之评,受工匠用扫帚写字的启发,创“飞白” 书。其书法理论亦有独到见解。原有《蔡中郎集》 ,已佚,今存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