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虎钤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虎钤经

又名《虎钤兵经》。作者许洞(约979—1017),字洞天,一作渊夫。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宦之家。少擅武艺,喜读《左传》等史书,咸平三年(1000年)中进士,曾任雄武军推官,不久罢官归家,潜心撰写兵书。自序中称“创意于辛丑(1101年)之初,成文于甲辰(1104年)之末”。书成之后,他上其书应试武举洞识韬略、运筹决胜科,不中,除均州(今湖北均县)参军。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真宗祀汾阳,献赋,召试中书,授乌江县主簿。卒年四十二。许洞深感《孙子兵法》深奥难晓,而《太白阴经》“论心术则秘而不言,谈阴阳又散而不备”,难得“酌中之理”,于是“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撮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成书二十卷,一百二十篇。前十卷论述用兵作战实际问题,结合历代用兵情况,继承了《孙子兵法》和李筌《太白阴经》的军事理论和作战原则,吸收了《孙子兵法》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太白阴经》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中对《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阐述较细、发挥较多。如书中十分重视人的主观作用,认为敌与我、君与将、将与卒之间存在此长彼消、互相制约的关系。比如君与将,将权君授,君为将主,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须有主动权、自主权,否则君主一味恃智自决,则将必受制于君,于是“内包犹豫之惑,外丧驭众之威,举而御敌,宁免失律之凶乎”? 这是对宋初“将从中御”的一种批判。书中还提出了“知变”的原则,认为“天道变化,消长万汇”,用兵之术,知变为大”。只要主观上能“以变合于事”,则战场上的胜败之势就可望转化。书中还强调把握战机,“机正则泰,机乱则否”,都体现了许洞的进步军事思想,在军事史上有一定价值。后十卷多为八卦占卜、星云望气、阴阳占候之类,则近于迷信,而“贵者运机,贱者效力”之类上智下愚思想,都反映了其时代局限。它问世于《武经总要》之前,为宋代开国后第一部对后世有影响的兵书,不失为古代一部重要军事理论著作。有明刊本、清咸丰间粤雅堂丛书本、长恩书室丛书本、旧抄本及四库全书本等传世。

虎钤经

综合类兵书。二十卷。北宋许洞撰。许洞(976?—1017?),字洞天,一字渊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喜习武艺,读书甚勤,尤精《左传》。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举进士,任雄武军推官。未几,罢归乡里,潜心研读兵书。自咸平四年(1001)始撰著《虎钤经》,历时四年,至景德元年(1004)成书。次年进献朝廷,以应洞识韬略运筹决胜科,得官均州参军,后改官乌江主簿,未得酬志,壮年弃世。
《虎钤经》是作者在充分研究古代军事著作,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基础上,对军事理论和历代重大战例分类汇辑,并以自己的观点附之于后,加以阐发。全书内容详尽,按其性质可分成两大类。前十卷一百十三篇,主要讨论了战争胜负、治军、训练、阵法、料敌、作战的一般理论和各项具体战术原则,以及通讯、医护等军中实用知识,价值较大。卷一《天功》、《地利》、《人用》等五篇,叙天、地、人“三才”在战争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卷二《辨将》、《船战》、《步战》等六篇,叙将领在战争中的地位,及水陆作战形式的特点。卷三《兵机统论》、《军谋》、《教战》、《先谋》等十二篇,为作战谋略的一般介绍。卷四《十可击》、《五不可击》、《五异》、《五机》等十三篇,卷五《料地》、《生地》、《死地》、《料山》、《料水》等十一篇,卷六《水战》、《水利》、《水攻》、《火利》、《火攻》、《守城》、《攻城具》等二十一篇,皆为各种作战形式的分门具体介绍及选例。卷七《旗帜》、《大将旗鼓》等九篇,叙述军令传达、计时和其他传递信息的形式。卷八《结营统论》等十八篇,内容皆有关军营驻扎的各种形式及注意事项。卷九《四阵统论》、《飞鄂阵》等六篇,介绍五种不同形式的阵法并附图。卷十《相人》、《金疮统论》、《治疫气》、《相马》、《治马杂病》等十二篇,载如何选择兵士、军马和治疗伤病等有关事例。第二类从卷十一起至卷二十,共九十七篇,有《六壬遁甲》、《甲辰日月》、《风云气候》、《风角鸟情》等,主要集录当时军中流行的阴阳占候、星相神祭等迷信活动。
《虎钤经》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原始军事辩证法思想和《太白阴经》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表现出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在阐述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天地人三个因素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其余都是次要的。所以特别注意军队将领的素质,认为指挥作战的将领,不仅要廉于财,节于色,疏于酒,更须有知人善任的能力,要谋而能容,疑而能断,勇而不凌物,仁而不丧法,将领对兵士要能原其小罪而决其大过,总之,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将士的作战力。在《先胜篇》里,作者发挥并丰富了孙子“胜兵先胜”的理论,提出开战之前要做到“三和”: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阵;“三有余”:力、食、义有余;作战时又须做到“三必行”:谋、赏、罚必行。反映了作者对政治与军事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对前人遗留的传统兵法,作者辩证地指出,既要以古法为师,又切忌以古法为势,胶柱鼓瑟,反不得用。认为兵家之利在变通,用兵之奇,莫奇于设伏;设伏之奇,莫奇于新智。并大胆提出逆用古法的战术原则,即在一定条件下,有意按照与古法相反的方法布阵用兵,以取得出其不意、克敌制胜的效果。书中收录的“飞鹗”、“长虹”等阵,便是在前人阵图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新阵法。在对待智谋的问题上,作者强调“先谋”,即作战前预作周密策划,真正领会用兵的利害关系,以之谋划御敌,则百万之众的敌人,也能战胜。至于此书第二部分辑录的军中占卜、星相术等,今天看起来似乎荒诞不经,却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体系的一个侧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中理智与迷信混沌一片的复杂本相。《虎钤经》既有丰富的军事思想,又详细记载了各种军事常识,是当时一部先进的军事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和军事史料价值。
《虎钤经》在明清两代辗转翻刻,版本甚多,今存较早的版本为明代覆宋刻本。清代诸刻大都出自清嘉庆十八年(1813)曾钊校订本,流传甚广。又此书收入《范氏奇书》、《四库全书》、《粤雅堂丛书》等丛书,是较通行的本子。

虎钤经

中国古代兵书。宋代许洞著。全书二十卷,一百二十篇。此书阐述了实际用兵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也有近于迷信的内容。

虎钤经

二十卷。宋许洞 (970—1011) 撰。《宋史》本传云:许洞字洞天,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案《四库提要》云: 洞字渊夫,吴兴人。误。说详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父仲容,太子洗马致仕。洞幼时习弓矢击刺之伎。及长,折节励学,尤精《左氏传》。登咸平三年 (1000年)进士,为雄武军推官。知州马知节谓其狂狷不逊,奏除名。归吴中数年,日以酣饮为事。景德二年 (1005年),献所撰《虎钤经》二十卷,除均州参军。大中祥符四年 (1011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改乌江主簿。卒,年四十二。有集一百卷。除是书外,另著《春秋释幽》五卷,《演玄》十卷。许洞平生以文章自负,所著诗篇甚多。欧阳修曾称其为俊逸之士,然观其仕履,甚不得志于当时。据其《自序》,大意谓《孙子兵法》奥而精,学者难以通晓;李筌《太白阴经》论心术则秘而不言,谈阴阳又散而不备。于是“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撮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或作于己见,或述于古人”,撰成此书。此书创意于辛丑 (1001年) 之初,成文于甲辰 (1004年)之末,共二百一十篇,分二十卷。(案文渊阁《四库》本惟二百零九篇》。)此书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上虎钤经表》)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大都汇辑前人之说,而参以己意,实无多发明。惟第九卷所载《飞鹗阵》、《长虹阵》、《重覆阵》、《八卦阵》四阵及《飞辕寨》诸图,为许洞自创。其《四阵统论》自以为远胜李筌所纂,“四阵图者非古阵也,臣切见李筌纂聚诸家阵图,但有形势而已,其部伍行列、精微尺寸则莫然释”。洞所言恐也多迂阔之说,不足以施行。要言之,此书内容丰富,较完备地记载了攻守城战法、器具以及水战、火攻等法,创造了不少阵法(如飞鹗、长虹等四阵),汇集了许多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及识别方位等知识,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对后世的兵书如《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书刊本极多,现存最早刊本为明嘉靖中刻本,藏上海图书馆。此外,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有明刊本。浙江图书馆藏有明抄本。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刊本。收入丛书者有《四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初编》第七集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等。

《虎钤经》

兵书。北宋时期军事著作家许洞于1000~1004年撰成。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刻本。20卷,210篇,论210个问题。前10卷论述了实际用兵问题;后10卷则多近于迷信之类。汇集了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为前兵书少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