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虞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虞集1272—1348Yu Ji元代文学家。字伯生,祖籍蜀郡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人,侨居江西临川崇仁。是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元成宗大德初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读学士。元顺帝即位后,谢病归临川,卒于家,谥文靖。 虞集1272—1348元学者、文学家。字伯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宋亡,其父虞汲侨居崇仁(今江西崇仁),与吴澄为友。因早年与其弟各有一书室,左室书陶渊明诗于壁,题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题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幼年深得其母杨氏教诲,后从吴澄学。大德初年(1297),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学助教,后历任集贤院修撰、翰林院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等职。能用蒙语、汉语讲解经书,曾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等仿唐宋《会要》修《经世大典》,书成其功居多。卒谥文靖,著作有《道园学古录》等。推崇儒学,主张调和朱、陆,认为“陆先生之兴,与子朱子相望于一时,盖天运也。其于圣人之道,互有发明。”(赵汸:《对问江右六君子策》,《东北存稿》卷二)并摘编朱熹书信,谓朱晚年也承认有支离泛滥的毛病,而悟及“反身而求”。“朱子尝叹‘道问学’之功多,‘尊德性’之意少”(《道园学古录》卷14),生前有兼取陆学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颇严格,并有良好的师德。其诗文素负盛名,为元代中期最著名的文学家。 虞集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宋亡后随父迁居临川(今属江西)。成宗大备初年到大都(今北京),任国子助教,后迁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卒谥文靖。虞集在当时与杨、范、揭号称文章四大家,以集名最著。《四库总目提要》评云:“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大德、延佑以还,尤为极盛,而词坛宿老,要必以集为大宗。”他为学推崇程、朱,其散文亦多颂扬元室、推尊儒术之作。但论文见解颇为通达,认为作者人品不同。“所遇异时,所发异志,所感异事,极其才之所能”,不可一概而论(《会上人诗序》)。著有《道园学古录》。 虞集1272~1348元代学者,文学家。字伯生,仁寿人。宋亡,侨居抚州崇仁。早从吴澄游,元大德六年 (1302年) 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为国子助教、博士,改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元泰定元年 (1324年) 召为国子司业,继升秘书少监,拜翰林直学士。元文宗立,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等修《经世大典》凡八百帙。诗文称大家,人称郡庵先生。著有 《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平猺记》 等,孙存吾选 《编翰林珠玉》6卷中有《虞伯生诗》8册。 虞集1272—1348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历官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学助教、集贤殿修撰。精通蒙语,因而升为翰林直学士、奎章阁侍书学士。主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其中的《高昌王世勋碑》,记述高昌畏吾国的历史甚详。 虞集1272~1348元代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仁寿(今属四川)人,迁居崇仁(今属江西),曾任大都路儒学教授、集贤修撰等职,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晚年因病辞官。曾与赵世延等编《经世大典》800帙。有《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等。其诗名重于当时,与杨载、范椁、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四大家”。其诗多应酬、题画之作,内容比较串泛,艺术上多模仿,无独特风格。少数篇章较为出色,如《次韵陈溪山稷履》、《挽文山丞相》等。亦能文及词曲,“杏花春雨江南”的名句即出自其词《风入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