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虫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虫证parasitosis由寄生虫寄生于畜禽体内外所致病证的总称。中国对畜禽虫证的认识和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寄生虫的象形文字记载。汉代出现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用中药杀虫的记载。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对虫证有进一步的认识,指出:疥癣中有虫,先用药水洗净,再涂药。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对羊疥癣的防治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全身性疥癣,应分次分区涂药,不可一次涂遍全身,以免发生药物性中毒,并已发现疥癣有传染性,应隔离治疗。公元9世纪《司牧安骥集》首次记载了马混睛虫、蛲虫和蜱虫咬袖的独特防治方法。明代刊行的《元亨疗马集》中记有血汗症(副丝虫病)和马胃蝇蛆病。其中对混睛虫和蜱虫咬袖又有全面的补充和发展。《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记载了牛目生弩丝虫(即牛眼虫病)等新的虫证。《稗史汇编》中也有关于牛蛭(即牛肝蛭病)的记载。清代赵学敏编著的《串雅》中首次记载了牛身上生虫(即牛皮蝇蛆病)等。《活兽慈舟》中记载了牛脾虚生螬虫(牛蛔虫病)、马生蚘虫(即马蛔虫)、猪患螬虫和治牛吃蚂蝗方等。古代中兽医通过临证实践,认识到体质强壮,食欲好者不易发生虫证。因此,强调治虫之本,应杜其源。胃气强,虫不能留,亦不能生。虫证多体虚,故宜攻补兼施,否则虫长而正气散。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继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