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蚕豆细菌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蚕豆细菌病broad bean bacterial diseases

由多种病原细菌分别为害蚕豆植株引起的一类病害。
种类和分布 自1915年日本元清透(S.Taki-mota)报道蚕豆叶烧病以来,在世界各地蚕豆上发生的细菌病害有5种,其中在中国发生的有2种。
蚕豆茎疫病 又名蚕豆细菌性茎枯病,病原菌为蚕豆假单胞菌,中国、前苏联和德国均有发生的报道。病菌自茎部伤口侵入,产生黑色病斑,随后向茎上部蔓延,使整个茎秆变软腐烂,病株不结荚或极少结荚。植株受病虫为害或其它损伤以及适宜的田间小气候,往往使受害加重。
叶烧病 病原菌为Pseudomonas viciae Uyedo。叶片受侵染后,初期出现深红色小点,随后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周缘略隆起并带深红色、中部呈淡褐色,病组织变干变薄,极易破碎、脱落,严重时使整个叶片变褐枯死; 叶柄受害后产生深红色的长椭圆形病斑,茎部受侵染后产生深紫红色、纺锤形病斑。该病在日本和朝鲜发生普遍,中国东北也曾发现,但仅限于个别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前苏联、德国和叙利亚的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先后报道由Xanthomo-nas phaseali var. fuscans (Berk.) Starr et Burk引起的细菌性叶枯病,症状与叶烧病相似,初见于播种后30天的幼苗,叶片产生细小、圆形的褐色水渍状皱缩斑,并逐步蔓延至叶柄和茎部,造成植株地上部枯萎。
软腐病 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和胡萝卜软腐亚种。病菌先侵染茎基部,产生黑色病斑并造成植株矮化,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的叶缘变黑和茎基部软腐,病菌也能侵染嫩芽,初期出现水渍状,随后整个芽部软腐并带臭味。该病在前苏联的一些地区曾引起严重为害,德国、英国也有发生。病菌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播。一些豆科植物如豌豆、大豆和黄羽扇豆等也是感病寄主。
束茎病 病原物为带化红球菌。蚕豆受害后茎部短而粗,叶片畸形,分枝自茎的第一、二节间抽出,病株矮小呈扇状,产量降低。该病在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均有发生,但为害不重。病菌存在于土壤中,从种子萌芽时的胚叶芽和茎基部侵入,也可从地上部的侧生芽侵入。土壤中一些线虫的活动,能增加病菌的侵入机会。
病害控制 根据病原物的侵染和发生特点,在防治上采用以下措施: ❶选用抗(耐)病品种;
❷选留无病种子或进行温汤浸种;
❸合理密植,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❹轮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