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蜈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蜈蚣wugongScolopendr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蜈蚣科。最常见的1种为金头蜈蚣(Scolopendra mutilans),体扁长,长9~15厘米。头部金黄色,有1对长触角和1对聚眼。口器由1对大颚和2对小颚构成。躯干部背面暗绿色,腹面黄褐色。分21节,第1节实际上由2个体节构成,其余体节大小相间,每节有足1对,第1对称颚足,有发达的毒爪和毒腺;最末1对向后延伸呈尾状。栖息腐木与石隙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捕食小动物,也能螯人。初夏产卵,每次产卵20~50粒,一般产于背上粘成1团,有护卵习性。我国南北各省市几乎都有分布。干燥全虫可入中药。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图 163 蜈蚣 蜈蚣scolopendra镇惊熄风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天龙、百足、百脚。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生用。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辛, 温; 有毒。入肝经。功能熄风镇惊,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主治: ❶破伤风、癫痫,常与全蝎、钩藤、防风、白僵蚕、朱砂、天南星配伍。 蜈蚣Wugong节肢动物门唇足纲的种类,身体背腹扁平,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具一对长触角,第一对附肢为强大的螯肢,末端爪状,有毒腺的开口。躯干部十几至数十个体节,每节具一对附肢,有“百足虫”之称。蜈蚣陆栖,白天在石块下或碎石间隐藏,夜间觅食,肉食性,取食多种昆虫的卵、幼虫和成虫以及蚯蚓、蜘蛛和蜗牛等,甚至残食同类,大型蜈蚣还捕食壁虎、麻雀、鼠和蝙蝠等脊椎动物。大型蜈蚣可入药,治疗破伤风、蛇伤、肿毒等,对癌症亦有疗效。如少棘蜈蚣,体长1米左右,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已人工养殖。 蜈蚣Scolopendr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近年列为唇足纲),蜈蚣科。我国常见的为金头蜈蚣(Scolopendramutilans),体扁平而长,长约9~15厘米。体分头部和躯干部。第1对足称颚足(毒颚),有发达的毒爪和毒腺,可捕杀小动物,也能蜇向后延伸呈尾状。平时栖息于腐木与石隙中,肉食性,昼伏夜出,行动敏捷,喜食蜗牛、线虫、昆虫和蚯蚓等小动物。我国南北各省市几乎都有分布。同属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 mutilans)的干燥全虫,加工后可入中药,现已进行人工养殖。人被蜇后,局部出现红肿和剧痛,经涂氨水可消肿止痛。如有发炎和肿胀现象,多为第二次感染而引起,应及时医治免病情扩展。 蜈蚣 人;其余足为步足,用于爬行;最末1对步足 蜈蚣scolopendra多足纲,蜈蚣科。体长背腹扁平,大者长达12 cm,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金黄色,有触角1对;聚眼1对,各包括若干单眼。口器由1对大颚和2对小颚组成。躯干部共21节,背面呈暗绿色,腹面为黄褐色。每节有足1对。头后的第1对附肢,称颚足,有发达的爪和毒腺,用以杀死小动物;最后的1对附肢向后伸延呈尾状。雌雄异体。卵生。栖息于落叶腐枝堆,或石隙缝中。昼伏夜出,行动敏捷。肉食性。分布广,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常见的为巨蜈蚣(S.subspinipes)。可人工饲养。中医以全虫干制入药,有止痛、定惊、祛风等功能。 蜈蚣Centipede节肢动物。形状扁长,能分泌毒液。全球已知的品种有2500种,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有70种,其中10余种从欧洲引进。只有引进的家蜈蚣才咬人,但并不危险。花园或温室蜈蚣其实并不是蜈蚣,属一种较小的非食肉类的节肢动物远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