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害diseases of honey bee
蜜蜂病害的种类较多,主要可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两大类。在传染性病害中又可根据其侵染方式的不同,分为侵染性病害和侵袭性病害。前者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后者由寄生虫所引起。非传染性病害系指由各种不良因子(如遗传因子以及有害有毒物质)所引起的病害。
蜜蜂传染性病害有:❶病毒病。包括囊状幼虫病、麻痹病、虹彩病毒病等。
❷细菌病。包括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以及副伤寒病等。
❸真菌病。包括白垩病、黄曲霉病以及卵巢黑变病等。
❹原生动物病。包括孢子虫病、阿米巴病、簇虫病和鞭毛虫病等。
❺寄生虫病。主要包括由蜂麻绳、芫菁以及蜂虱、雅氏瓦螨、亮热厉螨以及武氏蜂盾螨等引起的寄生虫病。
蜜蜂非传染性病害,主要有:卷翅病、甘露蜜中毒、农药中毒、卵枯症、花蜜中毒和花粉中毒以及幼虫冻伤。
研究历史 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几种蜜蜂病害进行过描述,有些病害和目前所发现的某些病害(如麻痹病的综合症)极其相似。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的描述只是初步的,而且他认为其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蜜蜂误食有毒的花粉和花蜜所致。1586年德国养蜂家N.雅各布不仅描述了某些腐败性蜜蜂幼虫病,还提出了防治措施。1771年,德国A.G.席拉赫首先提出采用“幼虫腐臭病”(foulbroods)一词,1882年波兰J.齐从认为幼虫腐臭病不止一种。到1890—1900年间,美国的许多养蜂者都证实幼虫腐臭病至少有两种。1920年,这些观点又进一步为美国G.F.怀特所证实。20世纪初,怀特还先后发表了蜜蜂囊状幼虫病、武氏蜂盾螨病以及蜜蜂孢子虫瘸等多种蜂病的论文。
此外,当时美国C.E.伯恩赛德和I.L.里威尔等,都对多种蜂病进行过比较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为后来蜂病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近代蜂病科学知识,约于19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开始对在防治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下痢病以及蜡螟方面进行观察研究。但对蜜蜂病害的系统研究,是5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蜂病在中国有几次大规模的发生。1929~1930年,大批意大利蜂种自日本引进中国华北各地,美洲幼虫腐臭病亦随之传入中国。使当时中国新兴的养蜂业遭到很大的损失。后来直到磺胺类药物问世,病害才得以控制。1956年前后,江苏、浙江地区爆发雅氏瓦螨(大蜂螨)危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相继传遍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华北各地。1960年在中国广东发生亮热厉螨(小蜂螨)危害。到1964年,两种蜂螨已遍及整个中国,致使当时中国蜂群损失率达60%以上。
中国从1960年开始对蜂螨的生物学及防治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到1964年,范正友发表第一篇关于《雅氏大蜂螨的生物学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报告。本世纪80年代以后,对蜂螨的研究有较大进展,在防治上,不仅可以杀灭蜜蜂体表的蜂螨,还能杀灭封盖房内的蜂螨;由过去的多次性防治,提高到每年一次防治,即可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
1972年,广东省饲养的中华蜜蜂蜂群爆发了囊状幼虫病,并迅速向北传播。到1974年,蔓延至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以及华北等地,使中华蜜蜂损失率达60%以上。养蜂科技人员及广大养蜂者对病原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到1975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得到控制。
诊断 主要包括蜂场诊断及实验室诊断。
蜂场诊断 根据蜂群罹病症状、特征进行。蜜蜂罹病或死亡以后,通常表现出行为、状态和体色的改变。这些因疾病而引起的种种特征,包括外部的或内部的变化,统称为“症状”。常见症状有:
呆滞和兴奋 蜜蜂罹病以后大多数都表现出麻痹和行动呆滞,对于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懒于螫刺,有时还伴有颤抖。如蜜蜂的麻痹病、孢子虫病、副伤寒病和败血病等,就属于这种类型。在另一种情况下,蜜蜂罹病以后,并不表现呆滞,却呈现显著的兴奋和不安,后期则呈现抽搐或痉挛。如蜜蜂芫菁病和农药中毒就属于这一类型。
形状变化 某些病害常使蜜蜂的形状和大小都与健康蜜蜂呈现显著差异,如患武氏蜂盾螨病的蜜蜂,常两翅错位,呈K字型;患副伤寒病的蜜蜂腹部膨大;受雅氏瓦螨、亮热厉螨危害时,则新羽化出房的幼蜂常显得瘦小,且翅、足残缺不全。
色泽变化 如患麻痹病的蜜蜂常绒毛脱落,体色油黑发亮;患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幼虫体色苍白,失去光泽。
不正常生理反应 疾病常使蜜蜂生理过程失调,产生种种症状。如患孢子虫病、败血病及副伤寒的蜜蜂,可使代谢失调,常伴随下痢;患麻痹病蜜蜂,由于病毒在神经节里增殖,引起神经损伤而不停地颤抖。
尸体特征 蜜蜂罹病死亡以后,其尸体也常表现出某种病害所固有的特征,这种特征在诊断上常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患黄曲霉病死亡的蜜蜂幼虫尸体,常变得坚硬如石;罹囊状幼虫病死亡的蜜蜂幼虫尸体呈囊状;罹美洲幼虫腐臭病死亡的蜜蜂幼虫尸体,呈棕色至茶褐色,有粘性;罹欧洲幼虫腐臭病死亡的蜜蜂幼虫尸体呈黑色等。
实验室诊断 主要包括解剖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解剖诊断 是蜜蜂病害诊断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孢子虫病常用解剖中肠的方法进行诊断;武氏蜂盾螨病需解剖气管进行诊断;阿米巴病需解剖马氏管进行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 主要包括直接检查、分离培养检查和致病性试验3种方法。❶直接检查:将供检材料,制成涂片,再用显微镜直接检查病原。如蜜蜂细菌病、真菌和原生动物病害,均可采用直接检查法诊断。
❷分离培养检查:如用直接检查尚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则需要对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常用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倾注平板法两种。前者系利用划线方法将混杂的细菌在平板上分散开,使每个细菌能固定在一点上,繁殖成单个菌落,以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而后者则是借用溶化的琼脂将菌种冲散,待琼脂冷却后,分散的细菌固定在原处而形成单个菌落,也能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❸致病性试验: 对有些病害、尤其是某些新病害的诊断,除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以外,还须将所分离纯化的病原物用健康蜜蜂进行致病性试验(即感染试验),才能作出最后的诊断。进行致病性试验,常用吞食感染法或接触感染法进行。吞食感染法适用于各龄幼虫,也适用于成虫的感染。方法是以含一定浓度菌量的糖浆,让蜜蜂定量取食,以观察其发病率及特征。接触感染法是将含一定浓度菌量(或病毒粒子)的悬浮液, 涂抹或喷洒在成虫或幼虫体表,使之感染。这种方法对于通过肠道感染的病害效果较差。
血清学诊断 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反应进行诊断。当抗体与其同抗原接触时,它的一个结合部位与抗原的决定簇相结合,并附着在抗原上。一旦抗原与抗体相结合,各种结合效应就表现出来,或发生肉眼可见的反应。如形成沉淀,或呈现颗粒状的凝集,或中和抗原的活性;或为各种吞噬作用准备条件等。由于抗原与抗体反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故可用以诊断蜜蜂的某些传染性病害。
几种常见蜜蜂幼虫病、成虫病以及中毒的症状诊断简列如表1~表3。
表1 蜜蜂幼虫病的诊断
病 名 | 蜂子病期 | 尸体形状和位置 | 尸体颜色 | 气味与粘性 | 蜂房变化 | 病原和发病条件 |
欧洲幼虫腐臭病 | 大部是未封 盖的4日龄幼 虫 | 位置不定,死虫皱 缩,呈螺旋形,塌陷于 房底,易移出 | 灰白色至黄 色,后变成黑 色 | 酸味或臭 味,无粘性 | 出现空巢房 与子房相间的 “花子脾” | 蜂房蜜蜂球 菌。 天冷,饲料 不足,保温不良, 病情加剧 |
美洲幼虫腐臭病 | 封盖幼虫和 初期蛹 | 死虫伸长,躺在巢 房内下侧壁,尾尖粘 在房底,喙向上伸出, 鳞片不易移出 | 淡棕色至深 棕色 | 鱼腥臭,有 粘性胶状液 | 大量的封盖 变黑,下陷,有 穿洞 | 幼虫芽孢杆 菌。 天热,气温 较高条件下发病 严重 |
囊状幼虫病 | 封盖或未封 盖幼虫 | 死虫头上翘,囊状, 呈龙船形,易移出 | 淡白色 | 无 | 房盖有大的 穿洞 | 囊状幼虫病 毒。 饲料不足病 情加剧 |
白 垩 病 | 大幼虫和封 盖幼虫 | 幼虫伸直,最后变 成质地疏松的石灰状 硬块 | 白色至黑色 | 无 | 表面有白色 霉菌丝 | 子囊菌。 阴雨 潮湿条件下易发 生 |
黄 曲 霉 病 | 幼虫和蛹或 成年蜂 | 死虫伸直,变成硬 块,表面长满黄绿色 孢子 | 白色后变成 黄绿色 | 无 | 有菌丝或孢 子 | 黄曲霉菌。 潮 湿条件发病严重 |
预防 主要措施有: ❶注意蜂场卫生,经常清扫蜂箱,及时更换陈旧巢脾。
❷定期消毒蜂箱蜂具,在每年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蜂群进入越冬期前,对蜂场的蜂箱、蜂具和场地都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❸不用未经检验的蜂蜜作饲料;不随意购买和使用旧蜂具和蜂箱。
❹一旦发现病害,立即对蜂群进行隔离治疗,以免传播蔓延。
治疗 基本原则是: 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根据昆虫流行病学, 其患病率约等于死亡率的特点, 对于已患病的个体很难治愈。在蜂病防治上 “治愈”的含义是要求新生的个体不再患病。因此, 药物治疗必须与换箱、换脾、消毒等措施结合进行。即在药物治疗之前, 必须作好清除传染源的工作(包括驱杀病蜂等), 才能收到治疗效果。
❷“对症下药”。各种药物的药理效应不同, 适应症也各有不同。磺胺和抗菌素类药物, 在一般情况下, 只适用于细菌病的治疗; 杀灭寄生虫的药物或抗病毒药物只适用于治疗寄生虫病或病毒病。
❸严防施药时污染蜂产品。除严格掌握使用剂量以外,还应禁止在摇蜜取浆的生产季节, 向蜂箱内喷撒任何有毒有害药物(包括抗菌素)。对蜂病的治疗, 一般都要求在大流蜜期到来的1个月之前进行。
表2 成年蜂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病 名 | 发病时期 | 病蜂年龄 | 主要症状和病群情况 | 病原和发病条件 |
麻 痹 病 | 全年,尤以春季为 重 | 青壮年蜂 | 病蜂四翅伸开,肢体颤 抖,动作失调,行动迟缓,丧 失飞翔能力,有的绒毛脱 光,体表黑,群势逐渐减弱 | 蜜蜂麻痹病毒感染,潮湿可 使病情加剧 |
副 伤 寒 病 | 早春和越冬期 | 各龄蜜蜂 | 病蜂腹胀大,中肠灰白 色,后肠充满棕色具有恶臭 的稀粪,不能飞翔,有严重 下痢,常掉落箱底,蜂群迅 速削弱 | 副伤寒杆菌感染,饲料不良 和潮湿易发生 |
孢子 虫 病 | 越冬末期和早春 | 壮、老年蜂 | 病蜂中肠扩张且呈乳白 或灰白色,环纹不明显,后 肠膨胀,翅发抖,无力飞翔, 常从箱内爬出死亡,蜂群削 弱或死亡 | 孢子虫寄生于中肠上皮细胞 内,劣质饲料,越冬蜜含甘露, 越冬场地潮湿等病情加重 |
阿 米 巴 病 | 春季发病较多 | 壮、老年蜂 | 病蜂腹部膨大,有下痢现 象,常与孢子虫病并发,蜂 群削弱 | 阿米巴寄生于马氏管内,劣 质的饲料,越冬场所潮湿,能促 进此病发展 |
雅氏瓦螨病 | 全年,尤以秋季为 重 | 成年蜂和幼虫 | 病蜂发育不良,体质衰 弱,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 蜂群逐渐削弱 | 瓦螨寄生于蜂体外或封盖子 脾内,秋季发生严重 |
亮热厉螨病 | 南方全年,北方秋 季,均以秋季最重 | 幼蜂、封盖幼虫和蛹 | 幼蜂发育不良,肢体残 缺,不能飞翔;封盖幼虫和 蛹死亡,蜂群迅速削弱或死 亡 | 热厉螨寄生于封盖子脾内, 秋季发生严重 |
武氏蜂盾螨病 | 全年,尤以春秋季 严重 | 幼蜂和壮年蜂 | 病蜂两翅张开,呈K字 型,解剖镜检胸气管呈黄棕 色有螨寄生。蜂群逐渐削 弱,难以越冬 | 蜂盾螨寄生于气管内。 一般 在晚秋和早春蜂群受害较严重 |
蜂 虱 病 | 夏、秋季较重 | 各龄蜜蜂 | 病蜂不安和虚弱,严重时 蜂王停止产卵,工蜂停止采 集,甚至死亡 | 蜂虱寄生于头、胸部,秋季外 界蜜粉源缺少、弱群寄生率高 |
肉 蝇 病 | 6~9月,以7月 下旬至8月较重 | 采集蜂 | 病蜂丧失飞翔能力,拖翅 爬行,死蜂内部肌肉器官被 肉蝇吃光,只剩几丁质外壳 | 肉蝇幼虫寄生于体内,曝晒 的蜂群和弱群发病较重 |
芜 菁 病 | 5~8月 | 采集蜂 | 病蜂抽搐,在蜂场跳跃打 转,痉挛而死,蜂群很快削 弱 | 芫菁幼虫寄生于腹节之间, 蜂场周围有大量芫菁发生时病 重 |
表3 蜜蜂中毒的诊断
病 名 | 病 蜂 症 状 | 病 蜂 年 龄 | 病蜂消化器官变化 | 病 因 与 条件 |
农药中毒 | 病蜂抽搐、打滚、痉挛、麻痹, 不愿回巢 | 采集蜂 | 中肠收缩到3~4毫米,呈 玻璃状,环纹消失 | 蜜蜂在施用农药的植物上 采集所致 |
花粉中毒 | 病蜂在箱门口和蜂场上爬 行,有的带有花粉团 | 采集蜂和幼蜂 | 腹膨大,中肠和后肠内充 满浓稠的黄色物质 | 从有毒植物采集花粉所致 |
花蜜中毒 | 病蜂失去飞翔能力,在地上 爬行 | 采集蜂 | 蜜囊充满花蜜,中肠无变 化 | 从有毒植物采集花蜜所致 |
甘露蜜中毒 | 病蜂腹部膨大,失去飞翔能 力,在地上爬行,有时病蜂结成 小蜂团 | 采集蜂 | 蜜囊膨大,中肠内有黑色 絮状物 | 蜜蜂采集大量甘露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