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蟾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蟾酥venenum bufonis外用药。出《本草衍义》。见《兽药规范》(二部)。又名蛤蟆酥、蛤蟆浆。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等的耳后腺及皮肤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用时打碎置酒或牛奶中溶化、干燥,研细用。主产河北、江苏、山东等地。甘、辛,温;有大毒。入心、胃经。功能解毒,消肿,通窍,止痛。主治:❶咽喉肿痛,与朱砂、麝香、牛黄、雄黄等配伍,如六神丸。 蟾酥蟾蜍2个耳后腺和其它皮肤腺分泌物的干制品。主要取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皮肤腺所分泌或喷射的白色浆液,经人工干燥而形成的蟾酥,可供中药用,有强心、抗炎、消肿、止痛、平喘、镇咳、利尿、局部麻醉、辐射防护、收缩平滑肌、抗病毒、抗癌等多种作用。主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外治风虫牙痛。是中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消炎解毒丸”、“蟾酥丸”等成药的主要原料。用70%乙醇浸泡的蟾酥粉,再混合2%的碘酊,制成的“蟾酥酊”,可用于五官科手术、拔牙前的麻醉剂。蟾酥中的多种成分也可以人工合成,1934年首次从蟾蜍所分泌的乳白色浆液(蟾毒)中分离成功。其所含成分一般有蟾酥精(对心脏的效应与洋地黄相似)、蟾毒色胺(致幻药)、5-羟色胺(血管收缩药)等。但不同种的蟾蜍,其毒素的成分有所不同。在正常情况下,蟾毒素不会影响人的皮肤,但能刺激眼和黏膜。老年人要教育晚辈,不要任意触动和捕杀蟾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