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血blood运行于脉管内,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水谷精微转化而来,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由于营气和津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所以又有营气化血和津液化血的说法,即所谓营血并称,津血同源。《黄帝内经·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经过脾的运输,上注于肺,而与吸入之气相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而为血。二是由肾精骨髓化生而来,《黄帝内经·素问》“肾藏骨髓之气也”,“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张氏医通》:“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表明肾精滋养骨髓,并通过肝脏的作用而化生血液。三是肝藏血而又生血。中兽医在肝肾同源理论指导下,不但认为肾精通过肝脏的作用而化生血液,并且肝脏本身也能生血。因而对肝血不足的贫血症,采用滋补肝肾的治法。血液的循行与心、肺、肝、脾等脏的关系密切。心主血脉,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周身血液通过肺气的作用而敷布全身;肝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统血,能控制血液不溢于血管之外。若五脏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引起血行的失常。血液在血管中循环周身,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它的主要功能是濡润滋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脏腑经络和皮肉筋骨等均赖血液供养,才能维持功能活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液又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灵枢》:“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血气充盛,血脉调和,则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如果血行失常,往往导致神志障碍的出现。此外,在卫气营血辨证中,血,即指血分病证。 血人体脉管中循环运行的红色液体。血是营养和滋润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认为:血的生成是先由脾胃运化水谷生成精微物质,再经心肺的作用注入脉管,化而为血。血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血与气互相依存,血属阴而气属阳。气行则血行。心主血脉,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和保持正常功能的基础在于心。血液通过经脉汇聚于肺,再经肺的呼吸,散布全身。肝藏血,可聚集和调节人体血液。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循行。因此,血的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有关。治疗上也多从这四脏着手。血的病变主要有血虚、血寒、血热、血瘀等。血虚多因过量出血、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及血液的生化之源不足。血寒多由寒邪侵袭或体内阳气不足所致。血热多由邪热入血造成。瘀血是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滞留体内所形成。血液与营气、津液的关系是: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营气是血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故中医常将“营血”并称。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可以渗灌于血脉之中,补充血液,成为组成血的基本物质。 血❶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赖气的推动及固摄作用,以正常运行,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