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0 行1指人的道德行为。躬行是孔子四教之一,《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强调教育学生要德行修养和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荀子也说:“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2)与“知”相联系,指一种实践活动。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老子》认为“圣人不行而知”,知与行是相对立的。宋理学家程颐、朱熹均主张“知先行后”说,“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程颐《遗书》卷十五)明王守仁其所谓“行”指人主观意念的活动,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王廷相强调亲身的“履事”、“实历”为认识的基础,提出:“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与薛君采》)。明清之际王夫之强调以“行”为根本,“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近代孙中山则提出“知难行易”“行先知后”,使行具有了实践的意义。 122 行旧时城市中商业行会的通称。亦称“商行”,如米行、绢行、牛行等。各行有行规,其宗旨是维护同行利益,限制同行竞争,保持传统习惯。各行有行首,负责监督执行行规、分派各会员应承官府的各种差役、税捐等事务。商行同其他行会一样,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产生之初,曾起一定的进步作用,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起阻碍作用,故逐渐瓦解。 行官阶高于职务的职事官称行。唐、宋制度。《续资治通鉴·宋纪·神宗元丰四年 (公元1081年)》: “诏: ‘自今除授职事官,并以寄禄官品高下为法。凡高一品以上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下二品以下者为试; 品同者不用行、守、试。’” 行春秋时步兵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春秋初年,郑国就已有步兵“行”的建制。晋国在公元前632年为抵御狄族入侵,在三军之外,另建三支步兵军队,称为三行。此一行则相当于一军。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