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为科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行为科学xingwei kexue

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规律的边缘学科。行为科学最初称人际关系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梅奥首创的,1949年被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一部分人认为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开发四部分;另一部分人认为主要包括人的本性需要、行为的动机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

研究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认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层次性,导致人的潜在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组织工作好坏,取决于人的需要行为和对人群合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以便把人的潜在积极性转化为现实的工作热情。

行为科学behavioural science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中与研究人类行为直接有关的分支学科或有关部分。狭义的行为科学指研究一定的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特征与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企业职工作为“社会人”在生产中的人群关系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著名的代表人物为梅奥(E.Mayo,1880~1949)。1949年改称为行为科学,着重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团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研究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组织的目标。重要的理论有: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V.H.Vroom)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斯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麦格雷戈(D.Mc Gregor)的X理论-Y理论;卢因(K.Lewin)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利克特(R.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布莱克(R.R.Blake)和穆顿(J.S.Mouton)的管理方格理论等。行为科学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如目标管理、参与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弹性工时制等。

行为科学

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梅奥所做的霍桑研究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梅奥等人被认为是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此后,这一学科逐渐形成,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著作,如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佛隆的《工作与激发》、赫西的布兰相德的《变革的管理》、赫西等的《行为管理学》、麦格雷戈的 《企业中人的因素》等。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四方面: 1.人的欲望、需求和激励。2.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4.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围绕这几方面的问题,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人类需求层次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成就需要论”、“期望机率模式理论”、“X理论——Y理论”、“不成熟——成熟理论”、“敏感性训练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支持关系论”、“管理方格论”、“Z理论”等等。70年代末,我国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的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

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认为,人由于受到内部或外部的、精神的或肉体的刺激,都会作出某种反应,而这种反应都会对人从事工作的效率产生影响。“行为科学”一词,1953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它包括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学说。这门科学现在广泛应用于管理、医药卫生、法律、公共行政、教育和国防事务等领域。
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则,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第二,人类行为的控制和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行为;第三,人与物的配合,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第四,人与人的协调,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激励环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工作效率是能力与激励的函数,能力靠培养,调动积极性靠激励。激励是管理上的一个异常重要的功能。
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行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行为。它有独特的规律性:(1)主动性——在人和物质环境的关系中,人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也经常是自动自发、自觉自愿的。外力必须通过他主观的内因才能影响他的行为,外在的权力、命令如果违背本人意愿,便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自觉行为;(2)目的性——人类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外部给以推动力来满足人的内在需要,就可以促动人的行为,这就是激励;(3)持久性——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受目标支配,在目标没有达到之前,行为不会终止;(4)可塑性——人和他所处的环境的关系会影响他的各种动作。人类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不同,其行为是可以改变的;(5)动机性——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由个人内部产生一种行为,这就是动机。由动机引发、维持与导向的行为,称为动机性行为。
行为的种类很多,按其重要程度可分为:(1)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人格、动机、志愿等行为;(2)群体行为,包括团结、互助、友好、对抗、破坏等行为;(3)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等行为;(4)政治行为,包括选举、行政、国际关系等行为;(5)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控制、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等行为;(6)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行为;(7)战争行为,包括思想战、心理战、情报战、宣传战和军事战等。这件多种行为,都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行为科学的理论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马斯娄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布莱克、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等。这些理论对管理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由原来的以“事”发展到“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人性激发”的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吸收职工参与决策的“民主”管理。因此,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密切相联系。
我们国家在七十年代末期,引进介绍了行为科学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也曾引起过激烈的论争。直到1985年1月20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这标志着我国对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