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xingxing绕太阳公转的九颗大行星,从靠近太阳向外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大行星轨道运动有共性:❶共面性: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都在同平面上,只有水星、冥王星有较大倾角; ❷同向性:绕太阳的公转方向一致; ❸近圆性:大行星公转轨道都接近于圆形,除水星和冥王星轨道偏心率稍大,即椭圆较扁的形状,其余行星的偏心率都小于0.1 (水星0.206,冥王星0.25)。九大行星按其特点可以分类:以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地球公转轨道为界,在地球轨道以内是地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在地球轨道以外是地外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物理特性分类有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小,密度大,表面温度较高,星体中心有铁核,含金属元素比例高;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大,密度小,表面温度较低,主要由氢氦等元素组成,是无固体表面的流体行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密度均居中,表面温度很低,主要由氢、氦、甲烷、氨、水等组成。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也有一个经验公式,叫做“提丢斯—波得定则”。用an表示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以天文单位为单位,则an=0.4+0.3×2n-2,n为从太阳起排列的行星序号,令水星取“-∞”,金星取2,地球取3,火星取4,小行星取5,木星取6……依次下去,计算结果除冥王星差别大些外,其他行星的计算值都与观测值十分接近。从运动规律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三定律:❶所有行星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❷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线(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❸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水星距太阳最近,为0.3871天文单位,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0.055倍,18个水星合起来才有地球的大小,而平均密度与地球差不多。水星表面没有水,大气极稀薄,昼夜温差可从-70℃到380℃。表面形态类似月球,环形山到处都有,凹凸不平。水星自转周期58.646天,公转一周88天。金星与太阳距0.723天文单位,质量是地球的0.82倍。金星表面地势平坦,并有又厚又密的大气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达97%,因此有强烈的温室效应,表面温度高达480℃。大气云层反射日光,使金星成为太阳系最亮的行星,有“太白星”之称。它又是太阳系内唯一的自转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火星看起来颜色发红,距太阳1.524天文单位,质量是地球的0.11倍。火星大气稀薄,96%都是二氧化碳,因而极区冬季有干冰云,中纬度有水冰云,还有火星独有的尘埃云,火星与地球类似,有四季变化,自转周期24小时37分22.6秒,公转周期687天,并且赤道面与轨道面有23°59′夹角,有两颗卫星。木星是太阳系内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直径是地球11.2倍,质量是地球的318倍,密度却只有地球的0.24倍。它有13000多公里的浓密大气,由氢(82%)、氦(17%)、氨、甲烷、水等组成。木星赤道以南有一蛋形大红斑,它是一个强大的旋涡或上升的气流,并逆时针方向转动,木星大气层下是液态分子氢构成的氢层,内部有热源,并有强磁场存在,木星有光环,并有16颗卫星。土星类似于木星,大小、质量仅次于木星,平均密度比水还轻,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共16圈,由冰粒、石块和尘埃组成,又宽又薄,其他如结构、成分、磁场、热源等均与木星类似,已发现23颗卫星。天王星躺着自转与公转,这点很特别,其表面大气很厚,主要是氢,天王星也有环带和15颗卫星。海王星是先计算出来再在预报位置发现的行星,其特点与天王星类似,大气层主要由氢组成,自转周期约22小时,公转一周164.8年,都比天王星慢,有两颗卫星。冥王星最小又最远,轨道偏心率最大,在近日点时会走进海王星轨道内,轨道面与黄道面的倾角也最大,达17.1°,有一颗卫星。最近,从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发回的资料表明,太阳系存在着第10颗大行星。这第10颗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于冥王星和太阳距离的两倍,其轨道的偏心率非常大,而且有较大的轨道倾角。实际上,由于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行轨道的不规则,早就开始了对冥外行星即第10颗行星的搜索。目前已经确定这颗行星应该约为地球质量的五倍,每800年绕太阳一周,它的存在曾影响过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运动,而现在已经远离而失去影响,对这颗行星的搜寻工作还在继续。
行星xingxing在中心天体太阳或者恒星的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或恒星运行的天体(彗星、流星或卫星除外)。行星一词的原意为天空中的游荡者,即指在以恒星为背景的天空上有明显移动的天体。太阳系内已知有九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太阳系内是否存在第十颗大行星,还有待继续探索。此外,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还有成千上万颗质量较小的行星称为小行星,目前已算出轨道并正式命名编号的有3 000多颗,其中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直径为770千米,比月球直径还要小许多。九大行星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人眼可直接看见的,因此从古代就为人们所熟悉,而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是发明望远镜后人类发现的行星。天王星是1781年由F.W.赫歇耳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海王星是人们由“笔头上发现”的行星(法国的勒威耶和英国的J. C.亚当斯各自独立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1846年德国的伽勒在离预报位置不到1°的地方找到了它)。暗弱的冥王星是美国的汤博于1930年找到的。 行星的物理参数行星 | 符号 | 质 量 | 赤道半径 | 扁率 | 体积 (⊕=1) | 平均密度 /g·cm-3 | 表面重力 加速度 (⊕=1) | 逃逸速度 /km·s-1 | /g | (⊕=1) | /km | (⊕=1) | 水星 金星 | | 3.330×1026 4.870×1027 | 0.0554 0.815 | 2 440 6 050 | 0.383 0.949 | 0.0 0.0 | 0.056 0.856 | 5.46 5.26 | 0.37 0.88 | 4.3 10.3 | 地球 | ⊕ | 5.976×1027 | 1.000 | 6 378 | 1.000 | 0.0034 | 1.000 | 5.52 | 4 | 11.2 |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 | 6.421×1026 1.900×1030 5.688×1029 8.742×1028 1.029×1029 1.40×1025 | 0.1075 317.94 95.18 14.63 17.22 0.0024 | 3 395 71 400 60 000 25 900 24 750 1 350 | 0.532 11.20 9.41 4.06 3.88 0.212 | 0.009 0.0648 0.108 0.0303 0.0259 ? | 0.150 1.316 745 65.2 57.1 0.009 | 3.96 1.33 0.70 1.24 1.66 1.5 | 0.38 2.64 1.15 1.17 1.18 0.05 | 5.0 59.5 35.6 21.4 23.6 1.2 |
|

九大行星的物理参量见上表。按行星的质量、大小和化学组成的不同,可将其分成三类:❶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其特点为体积小,密度大,中心为铁镍核,含金属元素比例高。 ❷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特点为体积大,密度小,主要由氢氦等元素组成,无固体表面为流体行星。 ❸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特点是体积、密度介于上述两类之间,主要由氢、氦、甲烷、氨等元素组成,温度低,可能大部分处于冰冻状态。目前认为这种分类上的特征差别与太阳系的演化规律相关。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空间探测器曾飞临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附近。完成了对它们的近距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新资料。发现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存在磁场和磁层;水星和火星有环形山;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环带;基本上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说法。 行星不可能是太阳系所特有的,已有迹象表明太阳系以外还会有许多行星系,有人估计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中约10%有行星系。近年来,美国天文学家报导说他们已发现了三个地外行星系统。由于他们太暗弱,在地球上无法直接看到。 行星xingxing指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例如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行星自己是不发光的,它们只能反射恒星照到它们上面的光。太阳系中,现在已经发现的大行星有9颗,按照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这些大行星中,木星最大,水星最小,我们居住的地球属于中等。除了这9颗大行星外,在太阳系中还有数千颗小行星,它们要比大行星小得多,有些比地球的卫星月亮还小。在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像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没有发现其它恒星的行星。不过一般认为,在宇宙的其它地方一定会有类似太阳系这样的系统,太阳不会是唯一拥有行星的恒星。 行星Xingxing近似球形的天体,在椭圆形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太阳系有九颗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群星闪烁的天空中游来荡去,时隐时现、时进时退而得名。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几乎都在同一平面上,按不同偏心率的椭圆轨道运行,且均为顺时针方向运转。行星除绕太阳作公转运动外都绕其体内某一直线为轴自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外都与公转方向相同。行星本身都不发光表面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都有一定的视圆面、颜色特征及亮度变化。九大行星按其特点可以分类:以绕日运行轨道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地球公转轨道为界,在地球轨道以内是地内行星,有水星、金星。在地球轨道以外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根据质量、大小和化学成分又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火星、地球,特点是体积小、密度大,表面温度较高,星体中心有铁核,含金属元素比例高。类木行星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将冥王星作为例外)。特点是体积大、密度小,自转快,扁率较大。又有人把类木行星和冥王星分为巨行星(土星、木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两类。巨行星特点是体积大、密度小,主要由氢、氦组成,是无固体表面的流体行星。远日行星特点是体积、密度居于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两者之间,表面温度很低,主要由氢、氦、甲烷、氮、水等组成。九大行星距离太阳最近和最远距离相差100倍,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相差近40倍,体积相差6万倍以上。太阳系中是否还有第10行星还是个谜。据研究行星并不是太阳系所特有,太阳系以外的其它星系中也可能有行星存在。 行星绕恒星运动、本身不发射可见光的天体。目前直接观测到的仅有太阳系的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因离地球较近,有相对星空背景的明显移动,故名;并有一定视圆面,故无星光闪烁。有颜色特征和亮度变化,近似球形。有自转和公转运动。公转运动遵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面性),从北黄极看都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同向性),轨道接近圆形(近圆性)。和太阳的距离符合提丢斯一波得定则。 太阳系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见表: 行星 | 赤道半径 (公里) | 质量(地球 质量=1) | 平均密度 (克/厘米3) | 公转周 期(年) | 自转周 期(日) | 倾角( ° ) | 偏心率 |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 2439 6052 6378 3398 71398 60330 25400 24600 (1500) | 0.055 0.815 1.000 0.107 317.893 95.18 14.54 17.239 0.0022 | 5.43 5.25 5.52 3.94 1.33 0.69 (1.19) 1.66 (0.9) | 0.24 0.62 1 1.88 11.86 29.46 84.01 164.79 248.59 | 58.65 243.01(逆向) 0.9973 1.0260 0.410 0.426 0.646 (0.658) 6.39 | 7.0 3.4 0.0 1.9 1.3 2.5 0.8 1.8 17.1 | 0.206 0.007 0.017 0.093 0.048 0.051 0.046 0.008 0.250 |
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天体。太阳系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颗大行星,2000多颗已知轨道的小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