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縢xíngténg也称“邪偪”“行缠”“裹腿”“绑腿”。缠裹小腿的布帛。长条状,斜缠于胫,上达于膝,下及于跗,以男子所着为多,不论尊卑均可着之。通常用于出行或者士卒。汉魏沿袭,经宋元至清,至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使用。《诗经·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玄笺:“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汉卫宏《汉官旧仪》卷下:“吏赤帻大冠,行縢带剑,佩刀,持盾。”刘熙《释名·释衣服》:“今谓之行縢,言以裹脚行,可以跳腾轻便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新唐书·兵制》:“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果毅都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縢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元史·舆服志三》:“右无常官,凡朝会,则以近侍重臣摄之。服白帽,白衲袄,行縢,履袜,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则侍立。”《明史·舆服志三》:“刻期冠服……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子,诸色阔匾丝绦,大象牙雕花环,行縢八带鞋。” 行縢古人在腿上扎成的一缠腿布。古称“邪偪”,又称 “行缠”。俗称 “裹腿” 或 “绑腿”,《诗·采菽》:“邪偪在下”。郑笺:邪偪,如今行縢也。“偪促其胫,自足至膝。”东汉刘熙《释名》:“偪所以自逼束,今谓之行縢,言以裹脚,可以跳腾轻便也。”用时可缠绑于外,亦可纳于袜内。春秋已来,即为兵卒习用,汉魏沿袭,经宋元至清仍不废除。现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习惯使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