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补农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0 补农书清初浙江桐乡人张履祥著。成书于1658年。作者以教书为业,在得到同乡沈氏的《农书》之后,他把本人身体力行的经验以及同农民的谈论记录下来,以为补充,故称《补农书》。作者的学生在本书的引子中说,作者“读书馆课之余,凡田家纤悉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谆谆以耕读二字教后人”。本书包括治地、稻秧、麦秧、蚕叶、种果、养鱼、养鸡鹅、薪炭、酿酒等22则农业技术措施;另有器用、择良农等9则经营地主操持家务的方法。 《补农书》Addendum to Shen's Treatise on Agriculture记载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明清之际当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发展水平。 《补农书》Addendum to Shen’s Treatise on Agriculture清代农书。张履祥撰。履祥于明亡后,隐居在家乡浙江桐乡县杨园村从事农业生产,他得到《沈氏农书》(见《沈氏农书》)稿本后,极为欣赏,又将本人经验和同老农的谈话记录下来,著成一书,作为对《沈氏农书》的补充。本书约成于1658年,全书共22条,又有总论9条,以及与农事有关的附录8条。因与《沈氏农书》合刻,题名为《补农书》。 补农书一卷。清张履祥(1610—1674)撰。张履祥,字考夫,一字念夫,号杨园,桐乡 (今浙江桐乡县)人。张履祥少有大志,明亡后避世乡间,康熙十三年(1674)卒。张履祥隐居乡间,身体力行从事农业生产。他把自己的劳动经验及农夫们关于农业生产的议论联系在一起,总结成书,作为自己所欣赏的农学著作《沈氏农书》的补充,定名为 《补农书》。《补农书》成书于顺治十五年 (1658),内容共有二十二条,均为与农事有关的操持家务的方法。《补农书》 与 《沈氏农书》并行,因此二者在一处常题作《农书》或《沈氏农书》。《补农书》原收在张履祥的 《杨园先生全集》中,后有《昭代丛书》本、《通学斋丛书》本、然藜阁本等。《续四库全书提要》也有介绍。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沈氏农书》(《补农书》)。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陈恒力校释的 《补农书校释》。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