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中郎全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袁中郎全集诗文集。明袁宏道(1568—1610)撰。四十卷。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历任吴县知县、国子助教、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文名,世称“公安三袁”,三袁中以其成就最大。其遗集传本颇多,卷帙多寡不一。在世时即刊行有家刻本,今已无传。《明史·艺文志》著录其诗文五十卷,亦未见传本。又有万历间吴郡袁叔度书种堂写刻本,绣水周应麟校刊《袁中郎十集》十六卷本,何伟然编《袁中郎全集》 二十四卷本等,均非全帙。又有选本若干种。此本为陆之选所编,钟惺增定,较之各本为全,成为通行本。凡诗集十五卷,文集二十五卷。卷首有雷思霈、杨汝辑序及陆之选所撰“缘起”。中郎为“公安派”创始人,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其诗文颇不满前后七子拟古之风,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内容多写闲情逸致,风格真率自然。间亦有批判现实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有明崇祯二年(1629)武林佩兰居刻本。今人钱伯城著有《袁宏道集笺校》,诗文均按年按集重编,颇多考订,又附录辑佚、传记、题跋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另,今人任访秋著有《袁中郎研究》,分上下二编。上编为论述,下编为年谱。年谱中已将诗文一一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袁中郎全集别集。四十卷。明袁宏道撰。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曾任吴县知县、顺天教授,官至吏部郎中。著有《袁中郎全集》,凡文集二十五卷,诗集十五卷。 袁中郎全集别集。明袁宏道(字中郎)作。四十卷。凡文集二十五卷,诗集十五卷。有明万历间刻本。今人钱伯诚撰《袁宏道集笺校》,附有辑佚、传记、评论、著录、序跋等,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笺校本。名《袁宏道集笺校》。 《袁中郎全集》明袁宏道(字中郎)撰。55卷。收录诗文杂著15种,另有附录,包括辑佚、传记、序跋等。“真”是他论美的中心,也是他散文美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只有“真”,才能呈现出事物的个性,才能使艺术美表现出独创性,“真则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与丘长孺》);只有以纯净自然的情感来感受客观世界,才能把握客观存在的“真”。在情“真”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趣”的美学范畴。所谓“趣”,客观上是超脱名理功利、归返自然淡泊的理想美,主观上是摒弃闻见知识和尘世欲望,与自然交融深化的高度的审美愉悦。表现在创作上,则是情与法融汇化合的艺术反映。情“真”则“趣”深,如赤子婴儿,“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叙陈正甫会心集》)“真”戒剿袭,“句比字似,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雪涛阁集序》),屈于法而牵于习,则情伪而“趣”失。因此,他又提出了“变”这一有强烈现实意义的美学观点。“春情物态,有时而更;乡语方言,有时而易;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而已矣”。(《与江进之》)风格之变,贵在独创;体制之变,贵在不粘不缚;“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他主张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真诚坦率地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和感受,而不能把前人作品奉为创作之源,摹拟因袭。变而求通,则“穷新极变,物无遁情”(《雪涛阁集序》),“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与丘长孺》)通在于师心而不师法。师心则情真而语直,自然之韵出(见《叙竹林集》);师法则摹拟而如赝,理入而韵无(见《寿存斋张公七十序》)。“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若只同寻常人一般知见,一般度日,众人所趋者,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即此便是小人行径矣。”(《答李元善》)因此,“真”与“变”乃是他散文美学思想的核心,“情”与“理”是他散文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趣”与“韵”是他散文美学理论的归结,三者虽可分别言之,却浑然一体。这与他“不拘一格,独抒性灵”(《叙小修诗》)的诗论,各有侧重,殊途同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