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氏世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袁氏世范》原名《训俗》。宋袁采撰。袁采,字君载,生卒年代不详,信安(今属广东省)人。曾中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以廉明刚直著称。该书共3卷,分别为睦亲、处己、治家,是袁氏宗族教育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世治家的家庭典籍,对家庭成员间如何和睦相处以及如何处世治家等问题,均有颇为详尽的论述。后世为家塾的训蒙课本,有“《颜氏家训》之亚”的称号。关于家庭成员间如何和睦相处,《袁氏世范》首先从分析导致家庭不和的原因入手,阐述了这一问题。袁采指出,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禀性各异,有的性急,有的性慢;有的刚暴,有的柔懦;有的稳重,有的轻薄等等。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认为是,他认为非;你认为宜急,他认为宜缓。如果一方强求另一方与自己一致,而另一方不可能顺其意,就必然要争论起来。这样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就会导致不和。这是家庭不和的根源。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互相之间都不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关系就和睦了。袁采又指出,父与子不思虑自己应尽之责,而是相互责备,是导致家庭不和的又一个原因。如果都能自我反省,而不是相互责备,关系就会融洽了;家庭成员朝夕相处,相互间很难没有矛盾。有了矛盾,各自怄气,不利于和睦相处。如果有一方肯先消气,主动与另一方说话,就能和好如初了。其次,《袁氏世范》又对长辈和晚辈分别提出具体要求。袁采指出,做长辈的要慈爱子孙,而且要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加以教诲。特别是做父母的,不可对子女胡乱憎爱。他说,做父母的,往往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对其骄惯溺爱,任其为所欲为。孩子无故大叫,不去禁止,反而责怪保姆。当有人告诉他不该这样的时候,他会说孩子还小不能斥责。这样日渐月渍,养成恶习。但是,待孩子稍大以后,其爱心渐渐地不那样强烈了。这时,孩子稍有不当,就大发雷霆,抓住一点小毛病,便小题大作。如有亲朋来作客,便添油加醋,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母亲尤其爱犯这个错误,所以做父母的切记孩子幼小时要严格要求,孩子大了也不要疏薄其爱。袁采还指出,做父母的对子女要均爱,要公平,要使子弟有职业,父亲后娶要择贤妇等。那么,晚辈应该怎样做呢?袁采指出,子要孝敬父母,因为子女是在父母真诚的爱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舍身忘我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晚辈还要懂得一些人之常情,以利于理解长辈,使家庭和睦。如,父母往往是最惦记孩子中比较穷的一个,在饮食衣服等方面,有时偏待一些。子女若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生怨。再如,父母多爱怜最小的,祖父母多偏爱长孙等,都是人之常情,晚辈对此应予理解。此外,《袁氏世范》还提出家庭成员间有矛盾要随时化解,遇事要尽心尽力,相处要心怀宽广、不听背后之言,不相互讥讽议论等观点,对于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颇有教益。关于如何治家,《袁氏世范》更是事无巨细,详尽地进行了论述,如宅舍要不断地加固整修;要注意防盗防火;家中丢了东西不能猜疑;要处好邻里关系,发生不测时能得以相助;小孩子不可带金宝;亲戚朋友来做客,不可强行劝酒;暮年不可置宠妾等等。总之,《袁氏世范》较多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不乏封建糟粕,如要求子女对父母要一意承顺,认同因亲结亲,要求妇人不要干预家外之事等。 袁氏世范三卷。宋袁采(生卒年不详)撰。袁采字君载,信安(今属浙江)人。登进士第三,官至监登闻鼓院。宰剧邑,性格刚直,为政廉明。曾宰乐清,修县志十卷。王圻《续文献通考》又称其令政和时。著有 《政和杂志》、《县令小录》。今皆佚。是书即在乐清时所著。末附 《自跋》和 《乾隆古吴袁廷梼跋》。书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题曰 《训俗》。府判刘镇为之序,并更名 《世范》。论述立身处世之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词句虽有鄙陋,但反复阐述内容详尽,规勉笃挚,通俗易懂易从。故有《颜氏家训》之雅称。为旧时家塾训蒙课本。明陈继儒曾刻入《秘笈》,但字句讹脱特甚。故《永乐大典》载其宋本,互相校勘,补遗正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