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袭xí❶也称“袭衣”。死者入殓时穿的衣服。周礼规定丧礼时为死者装敛分三次:沐浴后加明衣裳及袭衣,次日加小敛衣,又次日加大敛衣,唯明衣裳及袭衣穿于尸身,小敛、大敛之衣仅包裹捆束。袭衣之数,以死者爵位高低为多寡,穿着时,先铺于床,然后移尸于上,左衽,以带绞结。有别于生者右衽之服。《仪礼·士丧礼》:“商祝掩瑱,设幎目;乃屦綦结于跗,连絇;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汉郑玄注:“迁尸于袭上而衣之。凡衣尸者,左衽不纽。”清胡培翚正义:“三称,爵弁服、皮弁服、褖衣也。袭之则先褖衣而后爵弁服,先其里也。衣裳具谓之称。”《礼记·杂记上》:“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衣、 袭一种没有著绵絮的短上衣。也称作“褶”。《礼记·玉藻》“帛为褶”句注:“谓有表里而无著。”“无著”即不填装绵絮。这是褶与襦的主要区别。《急就篇》颜师古注:“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说明袭不仅是短外衣,而且其形制当出自左衽之袍的胡服。汉代边塞士卒的军服常以“褶袴”为称,居延汉简中又有“五十六王练袭一领,表里用帛一匹,糸絮”之说,表明为了冬季更好地在草原和荒漠上行军作战,戍卒打破了褶无著的内地习俗,而实之以绵絮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