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裴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5 裴秀224—271

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青年时代就因才华出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司空。除管理政务外,兼管户口、地图。亲阅藏于朝廷里的各种地图及有关文献资料;加以曾行军作战,研究过地图并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在为《禹贡地域图》所作序中,提出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制图六体”,对传统制图学理论的建树作出重要贡献,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制地图方法。“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为以后历代地图学者所遵循,直至明末。裴秀在门客京相潘协助下绘有《禹贡地域图》,共有18幅图组成,为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他根据旧天下大图,缩制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地形方丈图》,为简缩的晋地图,内容十分精细。

裴秀224—271Pei Xiu

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 (今山西闻喜) 人。武帝时官至司空,佐理国家军政,有条件阅读国家收藏的大量图籍。他看到有些地图绘制粗陋,于是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图的六项原则和方法,载于 《禹贡地域图序》中,后人称为“制图六体”。这六体是:一曰分率,相当于比例尺; 二曰准望,就是方位; 三曰道里,就是距离; 四曰高下; 五曰方邪; 六曰迂直。后三项主要是说在制图时要考虑到地势有高低、道路有曲折、距离有迂回,制图时必须“以高取下”、“以方取斜”或“以迂取直”,总之要换算成水平距离或直线距离,制图才能准确。他说道:“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 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 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 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路径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 (晋书·裴秀传) 此六体直到明末,为我国制图者的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因此,裴秀是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他曾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共计十八篇。此外,还根据旧图编制成《地形方丈图》,一寸折百里,相当1:1800000,但这些图均未流传下来。

裴秀223—271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所制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地图集。并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制图六体”,即分率(缩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等原则,以及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迂直(迂取直)等三种量算标准,在理论和技术上堪同稍早的托勒密媲美。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裴秀

中国晋代的地图制图学家。224年生,271年去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首次提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的“制图六体”,即地图制图中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为明代以前中国地图制图者所遵循,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裴秀按“制图六体”编制的《禹贡地域图》,考查了《禹贡》一书所记的山、河、海、平原、沼泽、丘陵、湖泊,古代的九州和当时的十六州,描制了历史沿革的18幅地图。

裴秀224~271

西晋地图学家、经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曹爽辟为掾,迁黄门侍郎,曹爽被杀,牵连被免官。后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光禄大夫、司空等职。曾著《易》及《乐》论,已佚。又创造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绘有历史地图《禹贡地域图》和晋朝地图《地形方丈图》。他总结前人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叙述了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与现代地图学的比例尺、方向、距离等三要素基本吻合,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存《禹贡九州地域图论》,载于《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