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褒禅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褒禅山古称花山,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处。山浮翠霭,其势突兀,景色奇秀。唐贞观年间(627—649),高僧慧褒禅师因爱其胜,遂“结庐山下,寒暑不出”,圆寂后葬于山中,故名。山下有褒禅寺,始建于唐,历代均有修缮。明永乐中,郑和建殿堂,气势雄伟。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避尘珠等佛教文物。并有王安石、黄庭坚等题刻。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寺旁多宋人碑刻。今寺、塔已毁。山中有起云峰,将雨时则云先起,春夏多有此奇观。另有鳌鱼峰、罗汉洞、龙洞、龙女泉、白龟泉诸胜。山巅有一石池,名“龙池”。山西为古昭关口,东为华阳洞口。王安石游此所作《游褒禅山记》,是古代游记名篇,今尚存碑记。 褒禅山原名华山(花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公里处。唐贞观年间(627—649),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后葬于此,山名改称褒禅。草庐经宋代高僧中会和尚扩建为褒禅寺,明代郑和出使归国曾加增建。寺侧有大小两塔及宋人碑刻多处,颇具规模。后寺塔均毁,仅有遗迹,唯王安石名篇《游褒禅山记》碑刻尚存。 褒禅山古名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7公里处。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山以得名。山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可见。山中多溶洞,如龙洞、罗汉洞,洞穴曲折,深不可测,洞壁怪石错落,石钟乳垂悬。有山泉多处,如龙女泉、白龟泉,泉水清洌,终年不竭。山下慧空寺院(即华阳寺),为明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四周山势突兀,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此,作名篇《游褒禅山记》,碑记尚存,令游人流连忘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