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域都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西域都护官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宣帝地节二年(前68)初置( 《汉书·西域传》定为神爵三年,《资治通鉴》列于神爵二年)。由汉朝中央政府委派骑都尉或谏大夫充任,俸禄二千石。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策大雅附近)。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候、千人。都护代表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主权。辖境东起玉门关、阳关,南达葱岭、昆仑山,西包乌孙、大宛,北邻匈奴。西汉时,任此职者先后有郑吉、甘延寿等十余人。王莽天凤三年(16)后,西域不通,都护亦废。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 )重置,治所在龟兹它乾城(今新疆和硕县西南),章帝建初元年(76)废。和帝永元三年(91)再置,安帝永初元年(107)废。其后,职权由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代替。前凉张骏和后凉吕光在高昌先后设立过西域都护和西域大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对加强和巩固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有积极作用。 121 西域都护官名。西汉神爵二年 (前60) 置。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原辖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县西)、阳关(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的36国。以后汉朝势力向西发展到中亚、西亚,辖区增至50国。 西域都护Xiyu duhu汉代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军政长官。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但是,当时匈奴贵族还控制着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等国,经常出兵截击汉和西域各地的交通,攻杀汉使,掠取财物。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命赵破奴率军进攻楼兰、车师,并在酒泉(今甘肃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太初元年(前104)又派李广利出征大宛,败大宛后,西域的交通更加畅通,西域各国和西汉的政治经济来往更加频繁。于是西汉把亭障延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带,又在楼兰、渠犁(今新疆塔里木河北)、轮台(今新疆库车县东)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 当时称之为都护府。都护是汉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 都护以下, 设有属官。都护职在统领大宛 (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 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 (伊犁河流域)、康居 (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至新莽末年西域乱, 李崇没于龟兹, 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 (45), 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 光武帝以国力不足, 拒绝了这个要求。明帝永平十七年(74), 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 焉耆 (今新疆焉耆)、龟兹 (今新疆库车) 叛, 共攻杀陈睦, 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十四年,班超还洛阳, 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 西域乱, 征禧还, 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 (123), 以班勇为西域长史, 复平西域, 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域都护官名。汉代置。掌总西域诸国政令。《汉书·百官公卿表》: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 (公元前68年) 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36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1人,司马、候、千人各2人。” 西域都护官名。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始置。治所在乌垒域(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由骑都尉或谏议大夫出任,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颁行朝廷号令,统领和管辖西域诸国。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新莽末年(23年前后)遂罢。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复置都护,次年复废。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以长史平定西域,遂任为都护,并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永初元年(107年)后,不再设置。 西域都护西汉和东汉初期的官名,为西域的最高地方长官,其幕府称“西域都护府”,属吏、士兵及其家属达1000余人,多为河西、陇右的汉族。西汉和东汉初期的治所设在西域中部的乌垒城(今轮台县东部的野云沟附近),班超任职期间,一度迁至龟兹国它乾城(今新和县境内)。由中央政府委派骑都尉充任,秩禄相当于二千石(郡守级)。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设置,统辖西域36国,管理西域各地的驻兵屯田和维护南北二道的畅通。任期三年,也可连任数届。首任西域都护为郑吉,著名的西域都护有西汉的段会宗、甘延寿,东汉的班超、任尚。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和河西发生暴乱,西域都护撤销,从此不再设置,其地位和职责改由西域长史代替。 西域都护汉代驻西域的最高地方长官。西汉神爵二年(前60)设。职责为管理屯田及兼护南北二道之通畅。首任西域都护为郑吉。东汉永初元年(107),因河西羌族势盛,西域路阻,遂废。之后,其职权为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所代替。见于记载的东汉西域都护有班超、任尚等。 西域都护汉代西域官名。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置。为汉代驻西域的最高地方长官。其职务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屯田并兼护南北二道,“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办事机关称*西域都护府,治所设当时地处西域中心的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野云沟附近)。直隶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委派骑都尉或谏大夫担任,秩比二千石。一般任期三年。辖*西域三十六国(后增至五十国)。第一任都护为郑吉。东汉永初元年(107),因河西羌族起义,阻断西域道路,遂下令撤回*西域都护府等机构,遣班勇及其兄班雄率兵将都护及屯田吏卒迎回内地,自此废。 西域都护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初设于公元前60年,总领西域南北二道,秩比二千石。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到王莽时,共有都护18人。公元23年罢。公元74年恢复。公元91年以班超为都护。公元107年以后不再设此职。公元123年以班勇为长史,行都护之权。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