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观象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11 观象台

即北京古观象台。见35110条。

观象台Guanxiangtai

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当时称观星台,清代改称观象台。台高14米多,东西长近24米,南北宽20米有余。明代观星台上使用的大型仪器有浑仪、简仪和天体仪等。台下修有计时、报时的漏壶房,观测正午日影的晷影堂等建筑。清代在此基础上,又新设计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并将原明代仪器全部移放台下。(“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古代文物,于1931年将明代仪器迁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上安置新制的六件仪器。康熙五十四年(1715)法国传教士纪理安又设计了地平经纬仪。这是一种将地平经仪、地平缜仪合成制作的大型仪器,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乾隆时,花费十年工期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这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仪。至此,观象台上共有八大铜制观测仪器投入使用。其中的天体仪,是一个直径为6尺的巨大球面,上面精确刻画了1800多颗星宿在天体中的位置,银河纵贯整个球面,牛郎、织女星座隔河遥望,以此表现天象。玑衡抚辰仪,重五吨多,它的结构基本上与汉唐以来我国历代制造的浑仪相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浑仪中表示太阳位置的黄道环和地平圈,克服了过去环圈相互交错, 遮掩部分天区, 不便观测的缺点, 时度刻划同于观象台上其他七件仪器,用圆周360度和96刻制取代365 1/4度和百刻制。
我国古代对天文台曾有过多种称呼。夏代称清台,商代称神台, 周代、西汉都曾称灵台, 春秋时期鲁国称观台, 两汉时也称候景之台, 金代称司天台, 元代始称观星台, 一直沿用至明。

观象台

座落在位于青岛市东南的观象山上,1905年由德国人始建。主要由一座石砌办公建筑、两座圆顶天文建筑及其它辅助建筑组成。大天象室为三层楼,上置用电力控制开合、转动的圆顶,下为一座大型天文望远镜,供观测天文之用,第二层为电力动力设备,底层是作各种观测记录的工作室。小天象室亦为圆顶,置一架小天文望远镜,供一般观测之用。东部为地磁室,置地磁仪、地震仪,供预测地震和记录地震情况。该建筑群是我省最大的天文建筑,由于其地处山顶,别致的建筑艺术形象对丰富青岛市的城市轮廓线(指城市建筑与天空相交的轮廓线)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