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计划体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计划体制

计划体制理论模型隐含着四个方面的理论假设:一是完备的信息结构假设,包括信息费用为零或者低得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二是在按劳分配规律作用下,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激励机制完全是内在的,即社会利益的增进即是个人利益的增进;三是在实物经济条件下,整个机会的经济动态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即经济是需求导向的;四是整个社会的供求在计划者的精心安排下普遍均衡,整个经济能够达到瓦尔拉均衡,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基本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假设是信息完备的假设,其余的假设都是由此派生的。在计划体制下,完备的信息状况意味着制定计划者可以随时了解消费者的偏好、生产资源的状况、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以及劳动者的劳动贡献等,并且取得信息资源的费用几乎为零,或者至少是低得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彻底的公有制、完全集中的计划及按劳分配才有实现的可能。同时,其他三个派生的假设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在边际个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情况下,生产者的激励机制才是内在的。也只有在需求导向的条件下,整个经济才是一种人道的合理的经济,而只有在整个经济符合瓦尔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下,经济资源的配置才是高效的。
在计划体制下,政府是一个大管家,它全面彻底地管理、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政府是万能政府,它不仅对宏观经济实施全面控制,而且对微观经济实施全面渗透。
在实践中,计划体制并没有达到它假设条件下可以到达的效果。这是因为,计划体制的四个假设并不具备。现实的信息结构很难而且不可能是完备的,计划者事实上不可能知道所有消费者的偏好、生产资源的状况、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以及劳动者的劳动贡献等,而且计划者要获取信息,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大得甚至会使计划者宁愿放弃完全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完备。计划经济实践的结果远远偏离计划者预想的结果,就使得现实的计划体制困境重重,更不要说另外三个假设也存在相当大的现实性问题。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收益,满足人民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还有普遍的均衡,这些事实上都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如果制度设计不好,或者制度中的某一方面出问题,都会使假设不能成立,那么基于假设之上的计划体制在实践中也就不会很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