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学教育概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学教育概述

1905年至1911年间,广西共办中学堂16所,其中有6所分别设在百色、柳州、宜山、宾阳、崇善、武鸣等壮族地区。各中学堂至多不过150人,少者仅16人。学制采用4年制,亦有5年制或2年制的。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制,时办有中学35所,学生2141人,1935年,雷沛鸿提出改革中等教育,即实行国民中学制试验,形成了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国民中学并存,省立、县立、私立并存的局面。1943年,全省中学发展到178所,在校中学生共63448人。壮族聚居的县份大都办的是国民中学和初中。1944年至1949年,广西财政枯竭,物价飞涨,学校难以维持,至1949年有中学175所,学生25200人。
建国后,对旧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学发展较快,1956年,初中发展到257所,学生136048人;高中97所。学生24435人,壮族聚居的县大都办有高完中。师生通过各种活动,提高了思想觉悟;教学秩序日趋正常,质量不断提高。1957年至1966年,中学教育几经反复,特别是1957年的反右和1958年的教育革命,对学校冲击较大。但从总的看,这十年成绩是主要的,特别是通过调整,且采取许多照顾政策,方便壮族子弟入学,对山区教师在编制上增加机动数等,促进了壮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柳州、百色、南宁三地区的中学生达460654人。“文革”期间,中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在“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学校盲目发展,教师层层上拔,造成几败俱伤,质量严重下降,百色县62个大队办有初中,但只有3处能开数、理、化课程。粉碎“四人帮”后,进行拨乱反正,进行了大量的“消肿”工作。百色地区中学由361所压缩为198所,其中高完中29所,基本趋于合理。改革、开放10多年来,中学教育进行了结构、管理和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通过积极举办民族班(校)、大中专学校招生降分择优录取、增加教育投资等措施,使壮族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有所提高,1990年广西壮族在校中学生为461543人,占全区在校生数的32.8%。云南文山州有中学111所(含完中23所),在校生66069人,其中壮族生19101人,广东连山县有中学3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