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论文偶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论文偶记文论。清刘大櫆(1698—1780)撰。一卷。大櫆有《海峰文集、诗集》已著录。此编为文论专著,总三十一则。论文承桐城派初祖方苞的主张,使方氏“义法”之说具体化。“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认为“神气”是“文之最精处也”;“音节”是“文之稍粗处也”;“字句”是“文之最粗处也”。认为“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等, 为前人未发之论。有《逊敏堂丛书》本,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与《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合刊)。 论文偶记文论。一卷。清刘大櫆撰。刘大櫆(1697—1780),字才甫,号海峰。安徽桐城人。好读书,工为文章,以布衣游京师,深得方苞赏识。入门传其古文义法。曾出为黟县(今属安徽)教谕,数年后去官归。刘氏为古文兼集庄、骚、左、史、韩、欧、苏之长,诗亦能熔铸诸家为一体。姚鼐继起,世称方、刘、姚为桐城派代表人物。有《海峰文集》八卷。 《论文偶记》清刘大櫆著。桐城派著名的一部散文理论著作。作者认为文章的素材是“义理、书卷、经济”,但仅有它还不能构成文章,“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行文”的“能事”即“神气音节”。“神气”属于作者的精神力量,“音节”是作者拥有的艺术技巧。在“神气”中,“神”是主要的,决定“气”的,“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所以说“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大抵“神”相当于作者的思想情感,“气”相当于作品语言的气势。在文章中,“神气”外化为“音节”,“音节”体现为“字句”,所以说:“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据此,作者提出“精粗”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由创作言,他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由欣赏言,他提出“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的“因声求气”说。从“神气音节”出发,刘氏提出了文贵“奇”、“变”、“高”、“远”等观点。此外,他重视散文的美学特征,以“文至味永”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提出“即物以明理”、“即事以寓情”的审美创造的方法,也颇有见地。刘氏的“神气音节”、“文之精粗”、“因声求气”等理论,上承方苞的“义法”论而加以发展,下开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在桐城派散文美学理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论文偶记》古代辞章学著作。清人刘大櫆(号海峰)撰著。一卷,共31则。刘大櫆是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师承方苞,主张阐发程朱理学。《论文偶记》原载《刘海峰文集》首。论述意在弘扬古文,在探讨作法、神气、音节、字句等方面均有见地。如论“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文笔八简、文贵远等,多深入浅出、可资借鉴之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初月楼古文绪论》(吴德旋著)、《春觉斋论文》(林纾著)与此书的合刊本。 论文偶记一卷。清刘大櫆(1698—1779)撰。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尝为县教谕。刘大櫆是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其《论文偶记》是反映桐城派文学思想观点的重要著作。刘大櫆在方苞的“义法论”文学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形式,他极为重视文章的神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认为文以气为主,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又说: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世因称其古文理论为“因声求气”说。此说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和欣赏有很大影响。《论文偶记》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海峰文集》本,嘉庆元年 (1796)无锡秦氏家塾刻本、《逊敏堂丛书》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与清代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和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合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