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论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论语春秋孔丘(前551—前479)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辑孔丘及弟子言行录。二十卷。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幼孤贫。曾任委吏、乘田等微职。年五十由鲁中都宰升任司空、大司寇。年五十六摄行相事。曾周游列国,返鲁后潜心整理古籍,教授生徒,为儒家宗师。本书内容甚广,涉及政治、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其基本思想是崇礼乐、尚仁义、尊宗周、复三代,以“克己复礼”为生活准则,表现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许多言论是生活经验总结,简洁凝练,用意深远,有雍容和顺之风, 已成为格言警句。其人物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皆跃然纸上,生动逼真。有关诗歌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论,实为古代文学理论的滥觞。传本在汉代有齐论、古论、鲁论之不同。前二者早已亡佚,现流行的是鲁论。邢昺《论语注疏》存曹魏何晏集解,删梁皇侃义疏枝蔓,讨论心性命理,为后来理学家所采纳。此编为《论语》一书最重要之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刘宝楠《论语正义》 及今人杨伯峻 《论语译注》 可资参考。 153 论语本书反映了孔子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首先,本书对“仁”的概念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其中心是“仁者爱人”,即是对人类道德关系的自觉性抽象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人道原则;其次,本书提出了实现“仁”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既要把自己当人,也要把别人当人,成己成人、自强不息,善为人虑; 另一方面把“仁”与 “礼”统一起来,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以“礼”的标准“克己”之意识,使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境界符合外在的政治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再次,本书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论述了君主的道德品质和德行表现在政治上的决定性作用;复次,本书还阐述了义利关系,提出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义利观,并把“义”规定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现实的道德评价标准;最后,本书以 “仁”为核心,提出了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恕”,“智仁勇”,“中庸”,“义”,“恭、宽、惠、敏、信”,“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伦理概念和规范。本书对儒家及封建社会伦理具有重要影响。 163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为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在汉代,《论语》共有三种版本,即《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参照《齐论语》,编定《张侯论》。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成《论语注》。以后又有多家为之作注,经三国·魏何晏作《论语集解》,而成定本。《论语》共20篇,约12000字,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书中以仁为核心,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孝悌为本。在天道观上,相信天命又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在认识论上,承认“生而知之”,“上智下愚不移”,但更重“学而知之”,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在政治上主张正名、复礼,以德和礼为治国之本。在教育思想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历代注释 《论语》的著作有300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 《论语正义》等。 173 论语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在政治思想上,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和“礼治”为核心的思想,强调“克己复礼”,即遵守传统的礼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出“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主张君臣父子各守名分,不得逾越;强调以“德”“礼”治国,反对一味刑杀,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本书对汉以后封建政治影响甚大,自唐始列入经,为十三经之一,南宋又被列入四书,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之一。本书有多种注疏本传世。 175 论语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并无专门论述法律的篇章,但在多处述及孔子及其弟子对法律的观点和认识,反映了孔子及儒家的法律思想。如孔子的“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思想;“为政”必先“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治”思想等,对封建法学及法律具有重大影响,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法律思想最可靠的依据。 《论语》lunyu先秦论说文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lunyu中国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儒家是崇奉孔子及其学说的一个重要学派。《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一生言行的记录。其中,记载着孔子的谈话,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同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等。全书内容甚广,涉及当时社会道德、教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着重谈的是“仁学”和“天命”。它把“仁”(即“爱人”)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同时认为“仁”的实行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为规范。它所谓的“天命”,是指天神的意旨,尽管它怀疑有鬼神,其实质是要人们“畏天命”, 即听从 “天神” 的安排。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乱,逃至鲁国,世为鲁人。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礼乐传统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很有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及长,在鲁国,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小官。三十四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孔子的教育活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文化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论语》Lunyu儒家经典之一。记载孔子及其少数弟子言行的书,多为孔子语录。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今传本《论语》为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编定,号《张侯论》。全书共20篇,486章,12 000余言。汉代时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为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为《七经》之一。从此,该书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规定为士人必读之书。内容丰富广博,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及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如记载了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和有关论述;关于“仁爱”的伦理道德原则,“泛爱众”的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的“忠恕”之道;关于“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的论述;关于“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的论述;关于处理事物矛盾和人际关系时应坚持“中庸之道”的论述;关于学、思相结合的修养方法的论述;以及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等教学态度和方法的言论等等。该书语言精炼深刻,易读易记。不仅是研究孔子、孔门弟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最直接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典籍。注本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释注》等等。 《论语》Lunyu儒家的经典之一。是由孔门弟子把孔子平时对他们和时人讲话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孔子对答弟子及时人之语的占大部分,约444章,记孔门弟子和相与谈论的,约48章。文字体裁则为简单的问答体居多。秦始皇焚书后,西汉仅有口头传授及合壁所得的《论语》。当时有3种本子,今文本《鲁论》、《齐论》,古文本《古论》。据前汉时刘向《别录》曰:“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这3本中的篇章和内容,也互有异同。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论语》经历代学者考辨,认为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靠的最古的私家著作,是研究古代前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为研究孔子思想学说提供最原始的资料。有关《论语》的注释有三国时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自汉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教材。 《论语》Lunyu先秦论说文集。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活动,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辑而成,约编定于战国初年。书中反映了孔子政治、哲学、伦理、教育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勤学好问,掌握了大量文化知识,后来开门讲学,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在鲁国担任过司寇等职,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始终未受重用。晚年回到鲁国,教授弟子,整理古代典籍。孔子对春秋后期的混乱现实不满,他向往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反对违礼和僭越的行为。同时,他又提出用仁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主张统治者对民众施行仁爱,反对过分地剥削,反对滥施刑罚。他还提倡为实现仁的理想奋斗和献身。在教育方面,他也提出了不少可贵见解。《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全书共分20篇,每篇包括各自独立的若干章。每章数十字到上百字不等,记载主人公关于某一方面的见解。这些语言片断简洁凝炼,耐人寻味,有时能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寄寓哲理,深刻隽永,富于形象性,有些成了后世的格言。《论语》的语言平易流畅,雍容和缓,感情色彩很浓,有的地方能通过寥寥数语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神情。少数章节略具情节,能在简短的对话中表现一定的人物关系和生活场面。《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它的语言风格对后代文学也有一定影响。《论语》的重要注本有三国魏何晏、南朝宋邢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涉及孔子言行、问答,为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西汉时有《鲁论》、《齐论》及《古论》三种,今注疏本甚多。秦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列为四书之一。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重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先秦思想著作,孔子语录集。《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门人为孔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记录。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多为简短的谈话式问答,其语言洗练,含意深远,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口吻、音容笑貌和感情色彩,如实地记录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思想,在教育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深远影响。重要注本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为孔子和诸及门弟子言论、活动的汇编。孔子弟子整理编纂。是研究孔子思想、生平活动及早期儒家的主要史料。凡二十篇。每篇以开章二字确定篇名。西汉时称《鲁论》或《齐论》,为今文本,亦称《古论》,为古文本。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据《鲁论》,参照《齐论》,编定《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 《古论》作《论语注》,后人据此本为传世本。全书编录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言论,政治思想、经济、法律、军事、美学艺术、历史观等都有所涉及。以与弟子讨论上述理论问题的对话录形式加以表述。全面论述了“仁”的基本道德原则,还说明了义、勇、智、恭、宽、信、敏、惠、礼、直等个人道德规范。确立了孝、悌的家庭道德,肯定了忠、恕、礼等社会道德,还说明了人格上的圣人、君子、小人等的区分,以及文与质的人格特征。重视道德知识、艺术和礼仪的学习和修养。论述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主张德政;提出刑德并施,宽猛相济的观点。在道德方法论上提出“中庸”范畴。还探讨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重美德,轻功利。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与后天实践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后世儒家所详细论述的基本思想理论,几乎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最原始的理论根据。书中还收入孔子主要弟子的言论,涉及到“孝”、“内省”等道德基本理论问题。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辑为“四书”。主要注疏本有东汉郑玄《论语注》、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王弼《论语释疑》、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正义》、胡瑗《论语说》、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李塨《论语传注问》、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代康有为《论语注》,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论语》《论语》共20篇。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主要记述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早期语录体散文典范。语言精炼含蓄,高度概括,善于通过简短对话展示人物神情语态,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传世注本以三国何晏《论语集解》为最早,有《四部丛刊》影印 观古堂藏日本刊本。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弟子及孔门后学所记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在西汉时有《齐论》、《古论》、《鲁论》三种本子,今本《论语》基本上是鲁国学者所传的《鲁论》(一说现存本子即《鲁论》)。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章。内容范围甚广,涉及到当时社会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众多方面,孔子思想体系从中可见一斑。作为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文和道德的关系,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宪问》)的观点。把善(“德”)看成高于美,忽略了文学独立的审美牲,以至于将《诗三百》也道德伦理化,一方面是出于宣扬“仁”的需要,一方面也由于当时还远未形成明确的文学观念。这一观点对后来古文家及道学家的散文美学理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说: “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它表明孔子重视语言与内容的关系,与他的“志足言文”说相互补充,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条美学原则。后来陆机与苏轼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可见“辞达”说在散文美学史上的贡献与影响之大(见“辞达”条)。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论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言谈。为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录。由孔门弟子纂集而成。孔子,即孔丘(前551~前479),宇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少时贫贱。曾经从事儒业,后来当过委吏、乘田、中都宰、司寇,并曾摄相事。晚年周游列国后,专心于文化教育工作。《论语》一书,西汉时有三种本子,即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鲁《论语》20篇。前两种早佚,今本为鲁《论语》。此书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文往往以简练的言辞描画出人物的神情语态;语言浅近而又含蓄,通俗而又形象,其中很多表意准确生动的语句已经凝缩为成语,固定成警句,一直沿用至今。另外,书中所述孔子关于文学的见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南宋以后,《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一起被合编为《四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学派基本经典。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今本为汉代学者整理,今本白文约12700余字,共20篇,反映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逻辑等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第一手资料。有许多格言式的警句。东汉时期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期本书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宋元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作为儒家学派传世之作,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有重大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言论的汇编。西汉时有今文本 《鲁论》 和 《齐论》 及古文本《古论》3种。西汉后期张禹据《鲁论》参考《齐论》编订为 《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照 《齐论》 、《古论》作 《论语注》 ,为今本 《论语》 。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记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言行。魏时何晏汇集各家说法成《论语集解》为当时和后人所宗。南宋时,朱熹又作《论语集注》综合各家之说,更便初学者所用。因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内容,故《论语》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受到特别重视。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为孔子及其某些弟子的言行汇编。成书时间约为战国初期,作者当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非一、二人所撰,其最后之集结,或为曾子之门人。西汉时有三种传本。“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所得,谓之《古论》。”(刘向《别录》)至元、成时期,安昌侯张禹先习《鲁论》,又习《齐论》,后即参校两家,裁定为一,号《张侯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郑玄所定,即为今本《论语》的直接来源。今本《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思想,孔子论“仁”,论“礼”,论“孝”,论“为政”,论“学习”,论评人物,阐述理想,以及孔门弟子的许多重要言论,均载录其中,是今人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东汉时期,《论语》和《孝经》同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唐代《十二经》,宋代《十三经》,均有《论语》;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为之《集注》,成为封建仕途的必读之书。今存主要版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即何晏《集解》与邢昺《疏》合刊,收入《十三经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