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诗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定,但不可靠。原称《诗》,汉代被奉为经典后,始称《诗经》。本与乐舞结合,后代仅存歌辞。收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歌谣,多为民歌,共160篇。“雅”为西周天子辖区的雅乐歌辞,共105篇。又分大、小雅,前者31篇,用于诸侯朝会; 后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共40篇,又有周、鲁、商之别。多产生于黄河流域,不少产生于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它广泛反映了周代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结构回环复沓,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诗经

诗总集。春秋佚名辑。《诗经》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辑有从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五篇(另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只存目无诗)。《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曰“诗三百”。及汉世,被朝廷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古有采诗及献诗制度。《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大体为朝廷派“行人”到民间采集的民歌,借以观察民情风俗,审知政治得失者;雅、颂部分当是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中给天子的献诗。《史记·孔子世家》中谓“古者诗三千余篇”,经孔子删订,存三百○五篇。今经学者考证,《诗经》经多人长期搜集整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孔子出生之前最后编定成书,且孔子尝言“诗三百”,是孔子未曾删诗。“诗”原是配乐的歌词,与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乐舞失传,仅存歌词(皆四言诗),即今之《诗经》。此书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诸说。诗之“六义”(或“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即前三者为不同体制,后三者为表现手法。至于《毛诗序》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观点,对《诗经》的一种曲解。《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共一百六十篇,是各诸侯国的风土歌谣,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一百○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七十四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共四十篇。其中“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总计三百○五篇。《诗经》早在春秋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儒家奉为言志、外交、教育子弟的教本。秦火之后只靠口头传诵,有少数散佚。汉初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辕固生)、鲁(申公)、韩(婴)三家诗,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属今文经学;《毛诗》则属古文经学。《鲁诗》、《韩诗》汉武帝时并设博士之官传讲。《齐诗》于汉景帝时亦设博士讲学。其后《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宋。今仅存《韩诗外传》六卷。而《毛诗》独传。《毛诗》相传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初由鲁人毛亨传给毛萇,即所谓《毛传》。西汉时尚未立于学官,至东汉遂盛行 章帝时立于学官。经学大师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均治《毛诗》,使我国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的高度思想艺术成就得以发扬。《郑笺》(郑玄《毛诗传笺》)之后,《毛诗》独行于世。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广泛影响后世诗学的发展。研究《诗经》,代不乏人,著作不下千种。重要参考书有郑玄《毛诗传笺》、朱熹《诗集传》及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等。

268 诗经

周代诗、歌、舞的集成。《诗经》的颂、雅、风记录了周代的礼仪舞蹈,祭祀舞蹈,及各诸侯国的民风、民俗舞蹈。古代的诗、歌、舞本是一体的,只是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记录舞蹈之形和音乐之声,而只留下具有文学价值的诗,但我们可以从中扑捉到舞蹈的形象和音乐的节律。如《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显然,这是一个节日集市上的民俗舞,其诗歌的节奏感极强。再如《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这是一个女子观看自己的情人在跳“武舞”和“文舞”的情景。诗经的四言诗和当时流行的舞蹈音乐节奏有密切关系。


278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后世称为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晋代以后 “毛诗” 比较通行。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2000多年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shijing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因儒家将它列为经典,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 “风”、“雅”、“颂” 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 《大雅》、《小雅》,颂有 《周颂》、《鲁颂》、《商颂》。时间大致从周初至春秋中叶;地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据近人统计,《诗经》中涉及的动物超过90种(六畜因毛色、年龄之不同而异其名者,还不计在内),植物132种 (其中风部100种,雅部29种,颂部3种),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已认识上百种动物和百余种植物了,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此书在我国亦素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 而见称。


《诗经》shijing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另有“笙诗”6篇,仅有篇名,为后人妄加),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的作品,约成书于春秋中叶。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书,遂有《诗经》之称。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官,按时到民间采集歌谣,公卿大夫也有向天子献诗的制度。这些作品经过乐官的整理编订,形成了一部诗歌总集。过去有孔子删诗之说,称孔子曾把古诗3000多首删订为305篇,不可信。但孔子可能对《诗》的音乐作过整理校订。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国的土风乐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首,其中大部分是民歌。雅是西周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雅即正,当时这些音乐被视作正声。雅诗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64篇,其区分也与音乐有关。颂是宗庙祭典的舞曲,颂诗共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周颂》和《大雅》中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和《大雅》的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之初,《鲁颂》、《商颂》和大部分风诗产生于春秋时期。
《诗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的《国风》多方面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的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和当时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他们的反抗情绪,如《魏风·伐檀》、《硕鼠》、《豳风·七月》等;有的控诉了战争和徭役给他们造成的苦难,如《王风·君子于役》、《魏风·陟岵》、《邶风·式微》、《卫风·伯兮》等;有的直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丑恶,如《鄘风·墙有茨》、《相鼠》、《邶风·新台》、《秦风·黄鸟》等;还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如《邶风·静女》、《鄘风·柏舟》、《郑风·出其东门》、《郑风·狡童》、《邶风·谷风》、《卫风·氓》等;还有的作品表现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周南·关雎》、《桃夭》、《郑风·溱洧》等。雅诗和颂诗中有不少庙堂和宴享之作,带有谀颂成分,表现了贵族生活情趣。但其中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如《大雅·生民》、《公刘》、《商颂·玄鸟》、《长发》等篇,分别为周、商两个民族的史诗;《周颂·臣工》、《良耜》、《小雅·楚茨》、《甫田》、《无羊》等篇,反映了当时的农牧业生产情况;《大雅·江汉》、《常武》、《小雅·采薇》、《出车》、《采芑》等反映了周朝对周围民族的战争。特别是《大雅·民劳》、《板》、《荡》、《小雅·节南山》、《十月之交》、《巷伯》等篇,反映了西周中叶以后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表达了作者悯时伤乱的悲愤心情,对后代文人诗作有一定影响。
《诗经》带有强烈的写实性,其中很少浪漫的情节和惊人的奇想。尤其是《国风》中的民歌,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风格自然质朴,描写具体逼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诗中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表现诗人不同的个性和心理,也常用白描手法展示具体的生活画面。少数作品在抒情中加入景物描写,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诗境。前人把《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用铺陈的方式直接叙事抒情;比即比喻、比拟和类比;兴用于篇或章的开端,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写法。三种手法灵活运用,使作品形象鲜明,诗味隽永。《诗经》中多数作品为四言诗,但又富于变化,一些作品中带有长短错落的杂言句式。诗中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节奏鲜明,旋律回环往复,便于歌咏。其语言浅显自然而又生动传神,词汇丰富,表现力强,尤其善用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具有音谐韵美、“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特点。
《诗经》在春秋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官立学校以此教授贵族子弟,诸侯,大夫常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儒家也以之递相传授。经过秦火焚毁,汉初有齐国辕固生、鲁国申培公、赵国韩婴、鲁国毛亨四家传诗,今存者为毛诗。
《诗经》的写实传统、赋比兴手法及灵活生动的语言和诗体形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要著本有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因而有“《诗》三百”之称。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 《雅》包括 《大雅》 和 《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后人或认为书中不少作品的辑集与这种采诗制度有关。又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是孔子删定的,近代有人对此种说法提出异议。其中《国风》部分,是各国的土乐民歌,为《诗经》的精华部分。不少篇章描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和压迫的愤怒、不平,反映了他们的劳动和爱情。《雅》大部分是士大夫的乐歌,其中被称作“变雅”的贵族讽谕诗,反映了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表现了对周王朝政权趋于衰落的不安和忧虑。这是《雅》中较有价值的部分。《颂》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祈福禳灾、祭祀鬼神、祖先的庙堂之音,其中一些诗虽然提供了周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活的若干情况,但其作用仍然在于歌功颂德,宣扬统治者承天受命的宗法思想。《诗经》中的诗以四言为主,普遍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朴实、优美,韵律和谐,写景、抒情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诗经》毁于秦火,到汉代传诗者有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亨和毛苌的毛诗,共四家。现所传的《诗经》是毛氏所传的。

《诗经》Shijieng

又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周代诗歌305篇,大致为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世纪),约500多年间的作品。诗篇的来源,一是周王朝自下而上采集的民间歌谣,由乐官整理加工后献给天子;二是周王朝公、卿、大夫和士进献的讽谏及歌功颂德的作品。周王室乐官不断采集编选,到春秋中期,《诗经》一书已初具规模,又经孔子整理修订,遂成定本。《诗经》分“风”、“雅”、“颂”3部分。“风”绝大部分是地方民间歌谣,也有极少数贵族作品。其中共收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国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现了奴隶们的愤怒和反抗,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作品。“大雅”全部是西周作品,“小雅”兼有春秋作品。这些诗篇歌颂太平盛世及周族的祖先,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颂”有“周颂”、“鲁颂”、“商颂”3部分,计40篇,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的歌舞乐章,全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周颂”叙述了周族的起源,歌颂周先王的业绩和王室的文治武功。“鲁颂”主要歌颂鲁僖公的才略功业。“商颂”则是宋国歌颂其祖先——殷商先王业绩的颂歌。《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状况,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汉代《诗经》被奉为经典,此后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著述繁多。目前通行的《毛诗正义》有《十三经注疏》本,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中华书局有新印本。南宋朱熹撰《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新印本。清代马瑞辰的《毛诗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都是较好的读本。


《诗经》Shijing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作《诗》,从汉代起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诗经》。其中收录作品305篇,它们产生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2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作品。相传周朝设有采诗官,定期到民间采集歌谣,各级公卿大夫也常向朝廷献诗。这些作品经过朝廷乐官的整理编订,逐渐形成了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诗》是各级贵族学校的教材,诸侯和大夫也常在外交场合赋诗,儒家对它尤为重视,用它教授弟子并经常在著述中称引。秦始皇焚书之后,《诗》由于儒者的口头传授而保存下来。汉初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都已亡佚,只有由鲁人毛亨、毛苌传授的《毛诗》流传至今。《诗经》中的作品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的不同,分成“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各诸侯国的地方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简称《国风》。其中大部分作品出自下层人民之手,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风格质朴清新,是《诗经》中的精品。“雅”是周朝国都周围地区的音乐。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各级贵族的作品。大雅产生较早,其中有一些周朝的史诗,还有不少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品。小雅产生较晚,除了一部分表现各级贵族闲雅生活的作品外,不少作品反映了西周后期政治的腐败,批评了统治者的昏聩荒淫,有一定讽谏意义。“颂”是用于庙堂祭典的舞曲。颂诗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主要用于各种祭典,风格雍容舒缓,缺少文学色彩。但其中的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诗经》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它们对现实生活作了具体逼真的表现,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前人把《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赋是用铺陈的方式直抒其情,直述其事,适于对表现对象作细致逼真的刻画。比就是譬喻,《诗经》中的譬喻用得非常灵活,使作品生动形象。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开头,是先借他物为发端以引出表现对象的手法,在诗中具有联想和象征作用,能使作品更加委婉巧妙,含蓄隽永。赋、比、兴手法常在作品中交错使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诗经》中主要是四言诗,也有少量杂言诗。它们普遍采用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方式,造成回环往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作品的语言丰富精彩,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善于运用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抒情状物,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诗经》在历史上是读书人的必读书。它的写实传统、赋比兴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的重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以及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

《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 “笙诗”,只存篇名。在先秦,《诗经》称为 “诗” 或 “诗三百”,到汉代被朝廷尊为经典,才称为 《诗经》,此名沿用至今。
《诗经》的编集,有人认为是采诗官专门从民间采集编订而成,后来经孔子删订整理。《诗经》当中的诗当初都是可以配乐唱的歌词,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乐谱没有流传下来,只剩下歌词,就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诗集。
《诗经》由 “风”“雅”“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风”是各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是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风”又分15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国风,共160篇。“雅” 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 “大雅”和 “小雅”。“大雅” 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 74篇,用于贵族宴会。“颂”是宗庙祭祀的曲子歌词,分 “周颂” 31篇,“鲁颂” 4篇,“商颂” 5篇,共40篇。
《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其中有反映当时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生活的,如 《七月》、《伐檀》等; 也有反映沉重的徭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如《东山》、《采薇》等;同时也有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篇,如《静女》、《蒹葭》;揭露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如《氓》、《谷风》等诗篇。《诗经》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句法整齐,用复沓手法反复咏唱,而且开创了中国诗歌的 “赋” “比” “兴” 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由于其内容的现实性,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给中国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以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朱熹的《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流传较广,是较好的参考书目。

诗经

本名《诗》,汉代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编成于春秋中叶,产生于今陕、晋、豫、鲁、鄂等地,反映500年间社会现实。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国风》部分,学者一般认为是民间诗歌,多揭露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最有价值。《雅》、《颂》部分,或宴会乐歌,或祀神祭祖,虽也有些暴露时政之作,但以歌功颂德、宣扬天命为多。形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三五六言,也有七八言等。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其优秀篇什,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汉代有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前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后逐渐衰亡。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毛诗》为古文诗学,魏晋以后通行,有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宋朱熹《诗集传》则杂采《毛诗》、《郑笺》,间有三家诗义。《诗经》对中国2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

诗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起称为《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风貌、阶级关系。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定成书,其作者不可考。《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结合的形式,后因社会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即成为现在所见的一部诗集。其作品按音乐上的不同特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指各诸侯国民间流传的乐歌,所说的“国风十五”,就是指15个诸侯国的民歌,共160篇。是《诗经》中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部分。“雅”是西周王畿地区(天子京城一带)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舞曲,共40篇。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的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对征战的厌恶,有的记叙奴隶的生活,有的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者的无耻丑行,有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纯真爱情,有的表现妇女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和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精神,等等。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单纯开朗的性格和质朴纯洁的心灵。《诗经》所涉及地域很广,是朝廷派专员到民间“采诗”而得。《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是平铺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经》作品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诗经》的句式以四言诗为主,也有杂言,灵活多变。基本风格特点是纯朴自然,善于运用章节的回环复沓来表达思想感情,词汇丰富,韵律和谐,并大量使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增强了音律上和修辞上美的效果。《诗经》中修辞造句的方法、语言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影响。《诗经》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孔子把它作为教本。遭秦焚书之后,在汉朝重新得到流传,主要有齐、鲁、韩、毛四家,后齐、鲁、韩三家逐渐衰废,只有毛诗流传至今。《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描写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的《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有法文、英文、德文等《诗经》的译本。

诗经

中国西周至东周春秋时期的诗歌汇集。据传系孔子编纂删定,用以教授弟子。汉以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共305首。其中有周朝史吏从各诸侯国搜集到的土风歌谣,也有公卿大夫所献乐章和谏讽自规之作。全集分“风”、“雅”、“颂”三编。《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俚曲,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收入160篇。《雅》诗是西周王室的宫廷诗篇,分《大雅》和《小雅》,共收入105篇。《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诗是周王和诸侯的宗庙祭祀的乐篇,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收入40篇。全集诗文内容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和周王畿地区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和社会文化观念等。其中反映早期宗教道德向世俗道德观过渡的有怀疑天命的思想,《大雅·大明》:“天命靡常”。《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有的诗反映了对劳动的赞美,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提出抗议。《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小雅·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在家庭生活上提出“孝”作为道德规则,《大雅·下武》:“孝思维则。”兄弟之间提倡“和乐”;夫妻之间提倡“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相亲相爱;朋友之间提倡“辑柔尔颜”(《大雅·抑》)。还宣传了“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小雅·頍弁》)的及时行乐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诗经》是研究周朝社会伦理思想的珍贵史料,对后世社会文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主要注疏本有汉毛苌《毛诗》,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诗集传》,明王夫之《诗广传》,清魏源《诗古微》、陈奂《诗毛氏传疏》等。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诗三百》,汉代始称为《诗经》。相传春秋时期由孔子编定。共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各地民歌,质朴自然,文学价值最高; 雅分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雅、颂大多数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主要产生于黄河流域,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湖北等地。内容十分广泛,关于周代建国经过、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以及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等,都有丰富生动的描述。总体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一二五六七八言的,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章法结构,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声调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对中国二千多年来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也是珍贵的上古史料。

《诗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均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以前。原来称作《诗》或《诗三百》,战国以后才被尊为经。传说古代有采诗制度,《诗经》的蒐集编纂即与此有关。孔子删诗之说虽不可信,但他对《诗经》做过校勘和正乐的工作,因此对《诗经》的整理、保存和传播作出了贡献。全书共305篇,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计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15国风160篇。雅即《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即《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雅诗与颂诗中主要有春祈秋报祭祀社稷和神灵的农事诗、表现民族历史的叙事诗、描述贵族生活的宴飨诗、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怨刺诗等。风诗中相当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其中有些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以恋爱婚姻问题为题材的篇章为数甚多,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憧憬与追求。诗篇在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结构上不少篇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在韵律上多采用偶句押韵法,在语言上使用了很多重音词、双声词和叠韵词。不少篇章描写生动,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具有自然、质朴、纯真的风格特征,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不同阶级、阶层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建立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其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是对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人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合称“四家诗”: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赵人毛亨、毛苌所传。鲁齐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在前汉时都立有博士;毛诗晚出,为古文诗学,至后汉郑玄为其作笺时,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于是毛诗盛而三家诗亡。今天通行的毛诗,即毛传郑笺孔颖达正义的《毛诗正义》。宋朱熹编《诗集传》,则杂采《毛传》。《郑笺》,间有三家诗义。

《诗经》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编成于春秋时代,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首。分风、雅、颂3类。风(国风)是地方曲调,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160篇,包括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属于朝廷的“正乐”,“大雅”用于国家的大典仪式,“小雅”用于一般朝廷宴会,105篇,包括《大雅》74篇,《小雅》31篇。颂(周颂,鲁颂,商颂)是周王朝的庙堂音乐,用于祭祀祖先和神明,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诗经》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学价值,是五经之一。

《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朝廷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迄今。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作品,作品多来源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由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史官、乐师们编辑成书。共收入作品 305篇,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 、“雅” 、“颂” 3类。其中 “风” 指国风,即各地土乐,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等15国风,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有情采,是 《诗经》 中民歌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同时也反映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抗议和控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等。“雅” 是西周京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分 “大雅” 、“小雅” ,多数为贵族文人的作品。“大雅” 用于诸侯朝会、“小雅” 用于贵族宴享。“颂” 共40篇,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它和 “雅” 一样以歌颂和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基本倾向。
《诗经》 的形式以四言为主,隔句押韵,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 但又常常突破四言的格局,句式长短不齐,灵活自由,节奏明快自然,多采用重复回旋的形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是中国诗史上的丰碑,它所开拓的现实主义道路,一直引导着后代诗人。汉代有鲁、齐、韩、毛4家传 《诗》 ,前3家为今文诗学,后逐渐衰亡。毛 “诗” 为古文诗学,东汉以后盛行。注释 《诗经》 的著作很多,以孔颖达 《毛诗正义》 、郑玄 《毛诗笺》 、朱熹 《诗集传》 等影响较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