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诗经通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诗经通论

清姚际恒(1647—约1715)撰。十八卷。际恒字立方,号首源,安徽新安人,康熙朝诸生。少时折节读书,泛览百家。既而尽弃词章之学,专事经学。十四年间屏绝交游,潜心研核,遂成《九经通论》百七十卷。是编即其中之一论。其说诗,以为汉人之失在于固,世代相传,恪守家法,虽踳驳胶结,尤信而不疑。宋儒之失在于妄,由力诋“诗序”之诬进而大肆放言,谓郑诗为淫,谓“三百篇”失次。于是,不依傍“诗序”,不盲从“集传”,唯涵咏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四库全书总目》诋其学术甚厉,然其为时人所称引。有中华书局标点本。

诗经通论

《诗经》研究著作。十八卷。清姚际恒撰。姚际恒(1647—约1715),字立方(一谓字善夫),号首源。祖籍安徽新安,寓居浙江仁和(今杭州)。康熙时诸生,博涉群书,后专事经学。五十岁开始注经,凡十四年而书成,名《九经通论》。《诗经通论》就是其中之一。《九经通论》除《诗经》、《仪礼》两种外,其他均已亡佚。
卷前有《诗经论旨》、《诗韵谱》两篇。《诗经论旨》为作者治《诗》的大纲。《诗韵谱》根据平水韵韵部,将《诗经》押韵情况分为本韵、通韵、叶韵三类。《诗经通论》正文的内容,除《诗经》经文外,包括注韵类,标赋、比、兴,加评语,文字训诂,以及诗旨分析。前三种都是夹注,后二种置于诗后,《毛诗序》被废弃不用。
朱熹《诗集传》自从元、明二代作为科举取士标准之后,几乎取得一统天下的地位,士子们甚至只知《诗集传》而不知有《毛诗》。而有些学者则专门反对《诗集传》,完全遵奉《毛诗序》,如明代郝敬的《毛诗原解》。但这种囿于成见的聚讼,不辨是非,只能是专己守残而已。此等流弊,至清初仍很有影响,因此姚际恒以“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自序》)的原则解《诗》,其论一出,“听者欣然,以为得未曾闻”(王笃《序》)。在《诗》学领域吹进一阵清新的风。其实,姚际恒治《诗》的原则,同朱熹的“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诗集传·自序》)的治《诗》原则,在方法论上是相似的,所以他们都能对前人的成说提出质疑,都能倡立自己的新说。尽管姚际恒力诋朱熹《诗集传》,但在《诗经》研究史上,两人都属于创新者的类型。
《诗经通论》的精彩之处在“诗旨分析”,缺憾之处也在于此。如《卫风·硕人》,《毛诗序》根据《左传》,认为是卫庄姜美而无子,诗人同情她而作此诗。朱熹也从《序》说,姚际恒一般很推崇《左传》关于诗旨的记载,认为“若此者真《诗》之序也”(《自序》)。但是对《硕人》,他还是坚持从诗篇本身内容出发,认为“诗中无闵意”,《左传》也不过是“据后事为说,不可执泥”。他涵泳篇章的结果,认为这是庄姜初嫁卫国,国人赞美她的诗。此解比较符合诗篇的情调。又如《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美丽诗篇,但历来不知被曲解了多少次。《毛诗序》说是“恶无礼”;朱熹说是“女子有贞洁自守,不为强暴所污者”;王柏斥之为“淫诗”,要将其从《诗经》中删去;方玉润又将其穿凿为“拒招隐”的诗。姚际恒根据诗中用词,提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昏姻之诗”,相当有眼光。尤其对末章“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他认为“定情之夕,女属其舒徐而无使帨感、犬吠,亦情欲之感所不讳也欤?”肯定这是描写男女情爱炽热的诗句,更是道封建经师所不敢道。可惜,作者解诗并非都那么精辟,如《召南·摽有梅》,诗句中女求男之意明白无疑,《毛诗序》说“男女及时”,《毛传》解释为“急辞”、“不待备礼”,朱熹虽给它套上“贞信自守”的桎梏,但也指出“惧其嫁不及时”的一面,这些说解虽不能完全切合诗旨,但总算相去不远。而姚际恒却异想天开地将这首诗解释为“卿大夫为君求庶士之诗”,他的理由是:“男求乎女,此天地之大义,乃以为女求男,此‘求’字必不可通。而且忧烦急迫至于如此,廉耻道丧,尚谓之《二南》之风,文王之化,可乎!”有这样一段封建伦理横亘于胸中,眼光自然就失真了。此外,作者攻朱不遗余力,虽然有廓清流弊的作用,但学术上难免显得偏激,有故意唱反调的倾向。如朱熹倡“淫诗”说,作者就必以“刺淫之诗”驳斥之。其实“刺淫之诗”无非重弹《毛序》老调,比“淫诗”说离开诗旨更为遥远。
作者对诗句还加有圈评,这完全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已越出经学的范围。他说:“诗何以必加圈评……予亦以明诗旨也。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自序》)他深谙文学作品中主题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识见高人一等。方玉润《诗经原始》在这一点上就是步其后而有所发展。
作者仿朱熹《诗集传》,为每章诗都标出赋、比、兴,他还增加了“兴而比”一类,认为“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淆乱矣”(《诗经论旨》)。虽然这一增设未能真正触及赋、比、兴的实质区别,但亦可自成一说。至于他的标韵,以平水韵韵目为标准,基础就是错的,无可称道。
总之,《诗经通论》的可贵,在于摆脱汉、宋门户之见,就诗论诗的独立精神。在以复兴汉学为特点的整个清代《诗》学中,具有这种精神的不过姚际恒和方玉润、崔述等数人,而姚氏为其首。
有道光十七年《1837)韩城王笃刻本,又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刻本。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的校点本,是顾颉刚先生在二十年代据王刻本校点的。

诗经通论

十八卷。姚际恒 (1647? —1715?)撰。姚际恒字立方 (《四库提要》谓字善夫),号首源,祖籍安徽新安,长期居住仁和 (今浙江杭州)。清代学者,经学家。康熙时诸生。初博览群书,潜心百家。后弃词章之学,专治经学,博古究经,苦耕十四年,著《九经通论》(今见者唯《诗经通论》),为毛奇龄所叹服。另有《庸言录》、《古今伪书考》、《好古堂书目》等。自宋至清,研究《诗经》多门派之争,或宗汉从《诗序》,或宗宋从朱熹。不为时风左右,不带宗派门户偏见,求实创新,有显著成就者,首推姚际恒。是书成书于康熙年间汉、宋学斗争之时,它不受传统传疏束缚,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所撰,多不可信;而朱熹《集传》虽反《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汉学、宋学各有缺点和谬误,“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故是书论诗,既不追随《诗序》,亦不附合《集传》,正如《自序》中所云“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义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主张以求实精神,从诗的本文探求诗义,对历代各家注疏逐一辨析。求得了部分诗篇本义,对历代说诗歪曲诗义处多有驳斥,尤对朱熹《诗集传》驳难最力。有些篇章,录列汉、宋各家释义逐一驳诘,因提不出新解,便以“不可详”或“不得其解”存疑,不肯妄断。是书除逐章串讲诗文,通解全篇意旨外,间或有艺术表现手法的评析。指明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从章法、句法、修辞法,均有精确评价。如评《关雎》第二章曰:“通篇关键,在此一章。”评《卷耳》末章云:“四 ‘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评《广汉》谓每章最后三句“一字不换,此方谓一唱三叹。”评 《鄘风 ·君子偕老》中 “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此篇乃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此类见解能突破前人成说,开辟了《诗经》研究之新学风,至今仍可供借鉴,极有价值。然谓一些男女恋歌为“刺淫”之作,则是其因袭传统,美中不足。因是书不倚任何门派,故当时不受重视,《四库全书》竟不录。百余年后,其价值渐被发现。方玉润《诗经原始》多采其说。郑振铎赞曰“此书极为重要,多独特的新解,而能超出于毛 (亨)、朱 (熹)的聚讼之外”。最初之版本为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后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点校本为最新版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