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话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通称戏剧。中国的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话剧戏剧种类之一。以台词(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话剧20世纪初传入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28年,中国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话剧是由正剧发展演变而来,并以演员对白为主的戏剧表现形式,为戏剧文学的 一个主要类别。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之中和演出时间之内,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并从中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表现社会生活,激发观众在感情上的响应,最终达到戏剧艺术的欣赏、教育与娱乐目的。话剧是 一种从正剧发展演变而来的戏剧表现形式,在欧洲各国与歌剧、舞剧等通称为戏剧,这种戏剧形式自 “五四”运动以后传入中国,后来由我国著名戏剧家洪深等人提议定名为 “话剧”。话剧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来塑造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思想。剧中人物的对话,全部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但又经过艺术加工的规范化的散文语言,即在普通话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概括、加工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是现代戏剧中所广泛采用的语言样式。同时,话剧还是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话剧的结构形式与规模大小的不同,又可分为多幕剧或独幕剧,按其题材的年代和编演年代的不同,还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传统剧等等。 话剧上海是话剧的发祥地。辛亥革命前,中国早期话剧创始人之一任天知,在上海创办职业新剧团体进化团,编演剧目多以反对帝制和封建势力为主题。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辛亥革命后,新剧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之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上海著名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五四运动以后,郭沫若《聂莹》、丁西林《压迫》、田汉《伏虎之夜》、洪深《赵阎王》等话剧作品在上海演出。上海话剧协会、南国社、辛酉剧社、上海艺术剧社在上海成立。不久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也在上海成立。上海成了中国话剧运动的中心。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立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保卫芦沟桥》等剧目演遍大江南北。1949年以来,上海成立了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三个专业话剧团。此外,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上海工人文化宫等团体,也从事话剧演出。《怒吼吧,中国》、《七月流火》、《布谷鸟又叫了》、《于无声处》、《陈毅市长》、《血总是热的》、《寻找男子汉》、《天才与疯子》等许多创作剧目,以及大量改编剧目,深获观众好评。上海话剧事业正不断健康发展。 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比其他戏剧形式更接近真实生活。西方一般通称戏剧。我国话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称文明戏或新剧。五四运动后,现代话剧兴起,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改称话剧。 话剧一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艺术。欧洲各国通称戏剧。它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来塑造形象,展开冲突和揭示主题。剧中人物的对话采用人们日常使用的,但又经过艺术加工的规范化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是现代戏剧中广泛采用的样式之一。中国的话剧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极为复杂、曲折的过程,取得了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先后上演中外不同风格的剧目180多个。保留剧目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外国优秀作品有《布雷乔夫》、《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哗变》等。 话剧戏剧种类之一,是中国对西方戏剧的特定称谓。在欧洲,人们将发端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为drama,通译为戏剧,并将其与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戏剧已基本成型,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演员的表演,歌队的作用愈来愈小,歌舞成分也逐渐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占到主导地位,这便是以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对话方式作为戏剧表演和戏剧交流的主要方式。古希腊戏剧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范本。然而在中世纪,由于封建专制的禁锢,欧洲戏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宗教剧以及它的变种奇迹剧和道德剧独占天下,这类戏剧主题单一,表现形式呆板,传世之作甚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广泛发展,戏剧出现了第二次繁荣,以英国、西班牙戏剧为代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传世之作,其中以莎士比亚及其悲剧最为著名。17世纪,欧洲戏剧中古典主义盛行,提出了三一律的创作原则。18世纪戏剧界以歌德、席勒等人为代表,形成浪漫主义戏剧流派。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开始登上舞台。而20世纪至今,多姿多彩的现代主义戏剧方兴未艾。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使中国的舞台演出开始出现一种新面貌。人们模仿西方的演剧方法,舍弃传统戏曲的歌舞表演,这便是早期话剧的萌芽。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吸收中,中国新兴戏剧开始崛起,先后出现过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不同称谓。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这种与传统戏剧迥然不同,而在表现形式上与西方戏剧相近的舞台艺术正式定名为 “话剧”。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中国话剧逐渐成熟,并显现了卓越的成绩。 话剧戏剧种类之一,是中国对西方戏剧的特定称谓。在欧洲,人们将发端于古希腊时期的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为drama,通译为戏剧,并将其与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戏剧已基本成型,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演员的表演,歌舞的作用愈来愈小,歌舞成分也逐渐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占到主导地位,这便是以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对话方式作为戏剧表演和戏剧交流的主要方式。古希腊戏剧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也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范本。然而在中世纪,由于封建专制的禁锢,欧洲戏剧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宗教剧以及它的变种奇迹剧和道德剧独占天下,这类戏剧主题单一,表现形式呆板,传世之作甚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广泛发展,戏剧出现了第二次繁荣,以英国、西班牙戏剧为代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传世之作,其中以莎士比亚及其悲剧最为著名。17世纪,欧洲戏剧中古典主义盛行,提出了三一律的创作原则。18世纪戏剧界以歌德、席勒等人为代表,形成浪漫主义戏剧流派。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开始登上舞台。而20世纪至今,多姿多彩的现代主义戏剧方兴未艾。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使中国的舞台演出开始出现一种新面貌。人们模仿西方的演剧方法,舍弃传统戏曲的歌舞表演,这便是早期话剧的萌芽。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吸收中,中国新兴戏剧开始崛起,先后出现过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不同称谓。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这种与传统戏剧迥然不同,而在表现形式上与西方戏剧相近的舞台艺术正式定名为“话剧”。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中国话剧逐渐成熟,并显现了卓越的成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