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话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60 话本宋元间说话艺人演讲故事而用的底本。它起源于唐代人的“说话”,也称“话”。“话”是故事。一般可分为小说、讲史两大类。前者为白话短篇;后者则多用浅近文言。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它代表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散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诸书中。 话本huaben说话艺人的底本。起源于唐代的“说话”,也称“话”。在宋代开始有刻本流传。话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不同家数的说话人的底本。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话本多数以讲述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话本经刻印后,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摹仿话本体裁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作话本,为示区别又称作“拟话本”。 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一种样式。话体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时期,是当时“说话”艺人演讲、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宋、元时期的话本在内容上深受唐代“说话”与“市人小说”的影响,在形式上深受“俗讲”与“变文”的影响,短篇的称“小说”,长篇的称“讲史”。其中,“小说”的内容多取材于城市下层平民生活,以他们为主人公,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种种弊端多有揭露;而“讲史”的内容多取材于历史事件,讲说历代兴废之事,从对历史的评说之中反映出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态度与希望,因此,话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与欢迎。这种讲说用的底本,多用接近于口语的白话文字写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文字畅达、一气呵成,而且在艺术上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刻意追求情节曲折,合理安排段落结构。话本在其结构上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在正文开始之前常用诗词作为“入话”,意义上与正文形成某种联系,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其二是在对人物或景物描写时,常使用韵文,以起到渲染与烘托的作用;其三是在全文末尾处使用诗词来作为结束,一般多含有箴规与劝诫之意。话本这种文学形式,突破了六朝时期小说与唐代传奇只描写社会上层生活或非现实情节的局限,而将作品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长、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话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全相平话五种》、《清平山堂话本》等等。 话本说话艺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起源于唐代的“说话”(又称“话”),宋代渐有刻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的底本,也有用以称傀儡戏、影戏、杂剧及诸宫调的底本或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的。 话本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起源于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作“话”,盛行于宋代,是说话艺人讲故事的底本。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据《都城纪胜》记载,影戏、傀儡戏的演出底本,原来也叫话本,因为凡是敷演故事的底本,均可这样称呼。后来才用作说话人底本的专称。但讲史的底本,一般都题为“平话”,如《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而小说家的底本,一般都题作“话本”,如清平山堂刻本的《六十家小说》。话本小说以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小说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清人摹仿本体裁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